仡佬族的風俗習慣

來源:魅力女性吧 3.14W
仡佬族的風俗習慣

1、三月三祭山神

除關嶺、晴隆等少數地區外,仡佬族普遍過三月三祭山神,祭山神都是男子參加,大都為全寨活動,只是形式、禮儀上有差異。安順、普定、鎮寧一帶的仡佬族,還過“六月初六”,殺雞備酒敬奉“秧苗土地”。

2、吃新節

吃新節,各地仡佬族均過,時間不一,內容大同小異,是仡佬族比較重視的節日。採摘新糧 ,以新糧祭獻祖先,舉行將動物放歸大自然的“放生”活動是這一節日的中心內容 ,而且必須要在過節之後 ,人們才能開始食用新糧。

吃新節到來時,家家户户都要到田間地頭摘取新莊稼,摘取新穀穗煮新米飯,備酒敬祖,以感謝祖先拓荒種地、澤惠後人的恩德,然後大家吃新,歡慶一年的豐收。

3、牛王節

各地仡佬族還在十月初一過“牛王節”,又稱“敬牛王菩薩”、“祭牛王”。每到這一天,仡佬族除了殺雞備酒敬供牛王外,同時要讓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喂牛。

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餈粑掛在牛的角上,再把牛牽到水邊,如果附近沒有水塘、水井,水田,那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門口,讓牛“照鏡子”,之後取下餈粑喂牛,給牛“做壽”。

4、做粑粑

過春節時,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幾升糯米打成一個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盤內,供奉祖先,三天之後才可食用。在端陽節、重陽節及其他所有節日,都要宴請賓客,均要做粑粑。民間廣為流傳着“端陽打粑送親家,重陽打粑封龍口,谷熟打粑獻新人”。

5、食俗

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稀飯或酸湯燙飯,中餐和晚餐多為大米乾飯或玉米乾飯。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來製作糯米粑,因製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風味。食用時,常配以蜂蜜、紅糖、白糖、芝麻、蘇子等。

飲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區)、稻米(平壩地區)為主,其次是各種豆類、麥子、蕎子及薯類,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

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餈粑為珍貴食品,年節打粑“祭祖”,喜慶待客,端陽送親家,重陽獻新送親友,這一習俗一直保存至今。 咂酒也是仡佬族的特色飲食。製作時以玉米、小麥、小米、高粱為原料,經過煮熟以後,發酵裝缸。裝缸時,先用兩根手指大、約一米長的水竹竿(其中一根用火燎抈彎),除頂端留一竹節外,其餘竹節打空,插入缸中後再密封。   密封的時間越長,酒味越醇濃。

飲用時,將頂端的竹節打空,直竿進空氣,彎竿作吸具。

無論筵席或平時待客,都按照老幼尊卑依次吸吮。凡婚喪喜慶,都要設宴酬賓。一般二三十桌,多則百餘桌。因為事先往往沒有準備,所以喪事席一般不大講究,弔客也不在意,有“不迎不送喪家禮,自去自來自送情”之俗。

過去經濟窘迫,辦席不易,有“喪事場中現説起,招男嫁女講不起,生朝滿期鬼慫起”之説。

仡佬族的民風民俗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飲食:仡佬族人以包穀為主食,用石磨將包穀磨碎,篩簸去皮,於簸箕內灑水拌濕,放入甑中蒸熟,倒入簸內再灑水拌勻,至互不粘連為宜,再裝甑蒸到熟透。節慶或有親朋來訪。

服飾:仡佬族無論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線編織,或將一幅料橫向連綴兩端而成或用兩幅橫聯而就。裙腰無褶皺,穿時以裙自頭上貫通而下,故又名為“ 通裙”

婚戀:仡佬族的家庭婚姻關係牢固,大多是一夫一妻制,很少離異。仡佬族允許“招贅婚”。一般是因為“膝下無子”,或雖有子而年幼,才招贅上門。入贅的女婿改從女方姓,所生子女也隨女方姓。

喪葬:仡佬族當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人謝世,活着的人深感哀痛,總要虔誠、隆重地舉辦喪事,以寄託哀思,從而形成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喪事禮儀及墓葬文化。

節日: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通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