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壟斷教育什麼意思

來源:魅力女性吧 6.15K
貴族壟斷教育什麼意思

學校最初的雛形,其實就是民辦。當年孔子收徒弟講課,就是學校的一種雛形。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就是民辦學校興盛的最佳時期。

當時天下諸侯都在爭奪人才,為此鼓勵各種學術的發展。所以不管是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等等在這個時期,都得到了蓬勃發展。

他們言傳身教自身學術的方式,其實就是一種民辦學校。那麼為什麼人才大多都出現在民辦學校之中呢道理很簡單,當時有才能的如果進入仕途,那就無心教學了。只有在民間的大師們,才會想着教書育人的活動。

你看李悝、吳起這些法學大家,哪裏會成為公辦學校的老師呢而李悝的師爺正是孔子,吳起的師爺也是孔子的學生曾子。

01民辦歸民辦,春秋戰國時期能學習文化的,大多都是貴族。

科舉制度之前,中國的選官制度,無非就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兩種制度永遠逃不過的那就是貴族壟斷做官的權力。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衞,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魯復善待,由是反魯。---《史記》

因為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一直都是貴族之間互相選拔彼此的子孫做官,很少很少會真正有品德高尚之輩進入官場。

那麼這一現狀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往深處去説,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的民辦學校裏,大多數其實都是貴族子弟。

試想一下,普通的農民家庭,每年交税、服役所佔據的金錢和時間,早就已經掏空了他們家子孫的所有資源,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和機會,參與到學習文化中去。

而貴族子弟是不需要擔心交税和服役的,因為家裏有錢,不需要他去勞作,即使是服役,也可以找人頂替。他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去追求所謂的人生價值,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也就是説在孔子出現之前,所有的文化知識,那都是貴族們的專利,普通老百姓你就算是有時間,也沒錢去交那麼學費。

再説了,這幫貴族去上學,其實根本就不是為了走入仕途。仕途早就為他們打開了大門,他們只是為以後做官的時候,多一點學識和經驗罷了。

所以説當時就算有民辦教育,也是給貴族子弟大開了方便之門。學術氛圍不夠濃厚,學術研究不夠深入,淺嘗輒止的貴族教育,並不能滿足那個時代的需要。

02孔子的偉大,就是突破了貴族壟斷知識的局面。

為什麼孔子會被稱為萬世師表呢難道僅僅因為他培養了三千門人,七十二賢者嗎當然不是這樣。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

桃李滿天下的事情,其實不僅孔子在做,當時很多先賢都有這樣的經歷,可是孔子做了一件其他人從未做過的事情,那就是為寒門子弟打開求學之門。

當然,這裏的寒門不是奴隸。當時還是奴隸制社會,奴隸是根本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這是時代的侷限性,不是孔子的錯。

寒門子弟家中貧寒,即使父母希望孩子學習一些文化知識,可是老師那邊的學費都太貴了,而且全是貴族子弟在上學,寒門子弟只能望而卻步。

這個時候孔子的出現有利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雖然也收學費,但是數額非常少,普通家庭都能承受。有些沒有多少錢的學生,只需要割一塊豬肉給他,就算是交了學費了。

為此大批寒門子弟到了孔子身邊,希望能夠得到孔子傳授知識的機會。這些孩子都是渴求知識的人,雖然沒有什麼錢,家裏也沒有什麼地位,可是他們可以將知識傳播下去。

而且這些孩子更加珍惜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孔子廣收門徒,成為了當時教育界最優秀的老師。子路、曾子這些後世大家非常熟悉的儒家學者,過去都是寒門子弟。在孔子這兒得到了知識以後,成為了學術大家。

由此可見,教育是否民辦,其實並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教育是否能夠普及到每一個渴望知識的人,這才是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

03貴族子弟不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寒門子弟成為了頂尖人才。

為什麼貴族子弟出的人才不夠多,而寒門子弟往往都會有不少人才出現呢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成立,我們可以看看現在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中,其實寒門子弟所佔據的份額相當低。

唯子贛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裏。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史記》

他們所接受的教育,跟城裏有錢人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本身就是不一樣的。即使孩子們再努力,如果眼界就這麼寬的話,也很難有機會躋身一流名校。

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畢竟資源是有限的,這麼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可現實中可能嗎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出現了所謂的學區房,六個錢包的無奈事宜。

當然,這個情況不僅僅是在現代,在科舉制度誕生以後,這種現狀就很明顯了。貴族子弟們不僅有好老師培養,在書籍方面也是不受限制的。所以他們的眼界更寬,再加上他們的父輩如果在官場,那他們考上進士的概率就會比寒門子弟高得多。

在察舉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的時候,寒門子弟更加沒有什麼晉升路線,因為官場基本被貴族集團給壟斷了,不會給寒門子弟多少機會。

再往前推,是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百家爭鳴的好時候,的確出現了不少寒門才俊,但是貴族依舊壟斷着官場,這是不是説明,寒門子弟註定沒有翻身的機會

當然不是,寒門子弟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成為各學派的頂尖人物。而貴族子弟,一般缺少奮鬥精神,不珍惜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就算是有良好的資源,他們也只能算是一般人才,成不了天下大才。

總結:做官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甚至算不上是重要的標準。

學而優則仕,這似乎是科舉制度誕生以後,千古不變的一個話題。似乎只有做官才是學者們走向成功的唯一通道。

那我們就必須要討論一下,什麼是成功了。如果你覺得聲色犬馬、榮華富貴是一種成功,那麼在封建時代做官的確可能是學者們唯一的通道。

可是真正的成功是什麼呢我覺得對學者而言,傳道受業解惑,其實也是一種成功的體現。當你桃李滿天下的時候,或許自然會有一種成就感。

此外在學術上的研究,也可以讓你獲得相應的成功。貴族子弟為何難以成為某個學術派系的大佬呢因為他們覺得適可而止,不會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去搞研究。這就給了寒門子弟一個機會,只要你在學術界佔據了一席之地,那麼也是一種成就。

簡單説,所謂「貴族教育」就是指貴族家庭對子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它更多的指的是貴族的“家庭教育”。而所謂「貴族式教育」則是指那些聲稱借鑑了某些貴族家庭教育理念的“學校教育”。

首先對於貴族而言,子女首先是一種「特殊的資產」,他們要承擔兩項最主要的家族義務。第一個是“婚姻”。因為貴族要通過各種方式的聯姻,鞏固和擴大家族的經濟財富和政治勢力。另一個就是“保衞”,保衞家族的利益不被侵犯和剝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