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王之事用了哪些教育方法

來源:魅力女性吧 2.13W
齊桓晉王之事用了哪些教育方法

一、看清需求,巧引話題

《齊桓晉文之事》講述了孟子向齊宣王推行王道的一次談話。開篇齊宣王問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宣王關心的是攻伐擴張的霸道。這是孟子及其反對的。孟子並沒有直接表達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斥之以鼻,孟子説,仲尼之徒不説齊桓晉文之事,因此沒有流傳下來,我沒聽説過他們的故事,如果非説治國安民的事,就允許我講講王道。委婉避開不支持的觀點,巧妙轉移到自己認為正確的話題上來。

生活中,當我們聽到他人向我們表達出的一個不看好不贊同的意見看法,當父母看到孩子的思想言行背離自己的思想認知的時候,一般的反應是直接表達自己的否定看法,有理有據,侃侃而談,極力表明自己的認識正確而對方的見識錯誤,然後暢快。這種直腸子做法,常常不歡而散,即使你是正確的,也不能讓對方接受。

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個結果每一個想法都有其土壤,你否定的對方想法自有其產生的原因,其具體的考量,如果你沒有穿到對方鞋子裏設身處地去思考,貿然否定,就是對對方的不尊重,不被尊重就很不爽你否定了對方觀點,對方產生挫敗感,誰都會本能的保護自己,拒絕被否定。

話題轉向哪裏洞察對方真正需求,暗合對方的真正內在需求,才能有效轉移話題。齊宣王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背後需求是實現增強國力,稱霸中原,統一天下的野心。孟子基於這個需求,向宣王談王道,講仁政。宣王才可能繼續聽下去。

二、挖掘潛能,建立信心

齊宣王對自己是否能夠做到保民而王,完全沒有信心,孟子不是口説無憑的空談,虛妄鼓勵,做言語加持。孟子講了齊宣王的以羊還牛的故事,分析齊宣王,看不了牛因為釁鐘就死地而恐懼發抖,讓人用羊換牛,這就是宣王的不忍之心,這不忍之心是可以做到保民而王的基礎。並進一步發展這不忍之心,推恩百姓,足以保四海。

孟子深知要能夠施行王道的是齊宣王,而這種踐行力量不是來自於外,而是來自於內,從齊宣王自身出發,挖掘其內在已經呈現出的力量。這啟示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是我們看到可能性,就去指導,而是要幫助孩子看到他的優勢和可能性,幫助他進行心理建設,內在有做事的力量。

三、描繪藍圖,激發動機

孟子向齊宣王兩次描繪施行仁政的將會產生怎樣的美好藍圖,“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向齊宣王描繪的天下的仕、耕、商、旅,都來到齊國的繁榮景象,足夠吸引到宣王,激發他行仁政的力量。

描繪藍圖,要清晰具體,要有清晰可視的畫面,《小狗錢錢》中小狗告訴“我”使用夢想相冊,用圖片來描繪夢想,用圖片來想象,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當你想到加利福尼亞時,你腦子裏會冒出加利福尼亞這個詞,而是想起迪士尼樂園、舊金山、好來塢的畫面。讓後進行視覺化練習,每天看上幾遍相冊,盡情想象夢想實現的情境。“不去想象成功的美好,就不能達成目標精力集中在哪兒,哪兒就會開花結果。”正應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四、清除知障,一往無前

孟子看宣王接受了保民而王思想,開始拔刺,幫助宣王撥出頭腦中的霸道思想,指出以興甲兵之法,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猶如“緣木求魚”不可得,若一意孤行,盡力為之,必有後災。認知決定行為,思想堅定,才能行動有力,孟子清掃了霸道思想對宣王的影響,才能保證宣王堅定的踐行仁政。

給思想洗澡,清楚負面影響,讓行動者輕裝前行,是成功的一個保證。

四、方法支持,促進行動

信心有了,意願強烈,目標明晰,必須給行動支持,行動是連接現實與夢想的橋樑。如何搭好橋要提供切實行動,孟子給宣王提了兩點方略,制民之產和興學校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