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題詞寫的什麼

來源:魅力女性吧 1.24W
孟子題詞寫的什麼

《孟子題辭》者,所以題號孟子之書。本末指義文辭之表也。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稱也。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其篇目則各自有名。

孟子,鄒人也,名軻,字則未聞也。孟子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述之道,通五經尤長於《詩》《書》。

註釋:

1、孟子,孫《疏》正義:後世或雲字子輿。

2、《爾雅·釋詁》曰:淑,善也夙,早。

3、三遷之教。案《史·列女傳》:“孟軻母,其舍近墓,孟子少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乃賈人衒賣之事。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戲乃設俎豆揖遜進退。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既學而歸,孟母問學所至,孟子自若也。孟母以刀斷機,曰:子廢學,若吾斷機。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子思,遂成名儒。”又案《史記》雲:“孟軻受業於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所幹不合,退與萬章之徒敍《詩》《書》。”

譯文:

孟子,鄒人,名軻,但其字沒有聽聞過。孟子生性善良,早年喪父,孟子在幼年時期孟母為了讓他得到良好的教育曾前後三次搬家。長大後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門下致力於儒家的學習,精通五經並且特別擅長於《詩經》《尚書》。

周衰之末,戰國縱橫,用兵爭強以相侵奪,當世取士務先權謀以為上賢。先王大道陵遲隳廢,異端並起,若楊朱、墨翟放蕩之言以干時感眾者非一。

註釋:

1、先王,謂二帝三王。具體指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

2、陵遲隳廢,衰微,毀壞。

3、異端,非先王正典學説。

譯文:

周朝末期,各國戰爭不斷,主張合縱連橫,陰謀詭詐,恃強凌弱,侵略搶奪。君主選擇人才均以其是否擅長運用權智謀做為上等標準。於是先王大道衰微荒廢,異端學説紛紛興起,像楊朱,墨翟等用放蕩悖理的言論來干預時政、蠱惑人心者亦不在少數。

孟子閔悼堯、舜、湯、文、周、孔之業將遂湮微,正塗壅底,仁義荒怠,佞偽馳騁,紅紫亂朱。於是則慕仲尼,周流憂世,遂以儒道遊於諸侯,思濟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尋,時君鹹謂之迂闊於事,終莫能聽納其説。

註釋:

1、正塗,正道。孫《疏》正義:雲壅底者,言正道鬱塞而不明也。

2、迷亂曰荒,怠,懈怠也。佞,口辭捷給,為人所憎惡者

3、《説文》:偽,詐也。

4、枉尺直尋,孫《疏》正義:十寸曰尺,八尺曰尋。意為委曲求全,舍小謀大。

5、迂闊,不切實際。

譯文:

孟子憂傷堯、舜、商湯、文王、周公、孔子的事業和學問即將衰落,正道鬱塞不明,仁義混亂懈怠,而巧口詭詐者奔走世間,以假亂真。於是以仲尼為榜樣,心慕孔子憂國憂民、周遊列國。於是以儒家之大道遊説於各諸侯國,希望籍此救濟天下之民。但是因為孟子不肯降低標準、委身事君,所以當時各國國君都説他不切實際,最後都沒有采納孟子的學説。

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之訖錄,值炎劉之未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餘風,恥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後人。仲尼有云: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註釋:

1、蒼姬,孫《疏》正義:雲蒼姬者,周以木德王,故號為蒼姬,姬,周姓也。雲炎劉者,漢以火德王,故號為炎劉,劉,高祖之姓氏也。

2、唐虞,二代,堯舜。

3、雍熙,謂和樂昇平。

4、信,伸。

5、憲言,格言,合乎禮法之言。

6、詒,流傳。

7、空言,空談褒貶。

譯文:

孟子也深知周朝天命將終,但當時還未遇漢業之興。而自己進不能輔佐君主重興堯舜太平之治,退不能行夏商周三代之風化。大道既然不能行於世間,又羞愧自己一輩子默默無聞,所以便記錄學説以流傳後人。仲尼曾説:“我想與其空談褒貶是非,還不如結合實際的情況記載下來,這樣會理解的更加深刻並且清楚鮮明。”

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羅天地,揆敍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

註釋:

1、七篇名目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2、揆敍,統理安排。

3、粲然,形容清楚明白。

4、孫《疏》正義: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者,可以行五常之道,施七政之紀。

譯文:

於是孟子回到家鄉通過回答與弟子公孫丑、萬章等的問題傳道解惑。又自己總結撰寫了部分思想而創作這七篇文章。共二百六十一章,計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大而至於天地,微而至於昆蟲草木,統理萬類,仁義道德、又次而至於性命禍福等,都清楚明白的無所不記載到了。

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抗浮雲。

註釋:

1、清廟: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宮。孫《疏》正義:《詩》有《清廟》之篇以祀文王。

2、清段玉裁《説文注》:崇,重也,充也。意為增長。

3、清段玉裁《説文注》:扞也。意為防禦、抵禦。

譯文:

帝王若遵循之,則可以興昇平之治,公侯遵循之,則可以以此助祭於天子之廟。卿、大夫和士來學習,則可以尊敬君父,力行忠信。仁人志士來學習的話,則可以此充盈其高尚的品德而視富貴如浮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