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伏稱呼

來源:魅力女性吧 1.7W
古代三伏稱呼

節令術語。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三伏期間統稱伏天、伏日。

三伏起源甚古,《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秦德公二年(前676),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門。”《漢書·郊祀志》:“秦德公作伏祠。”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六月伏日也,周時無,至此乃有之。”師古曰:“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也。”《淵鑑類函·歲時部》:“陰陽候曰:‘從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謂之三伏。’”

如此計算,兩個庚日之間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為十天但由於有立秋後的第一庚日為末伏的規定,因而中伏到末伏就有十天和二十天兩種情況。自入伏到出伏,約相當於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是中國夏季最熱時期,故有“熱在三伏”之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