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記錄文字方式的先後順序

來源:魅力女性吧 2.54W
古代記錄文字方式的先後順序

我們祖先記錄文字主要經過有:甲骨文、鐘鼎文、簡牘、絹帛寫字、紙,還有一些小眾的記錄手法在這裏就不做主要分析了。

文字,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説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可以説一個沒有專屬文字的國家是沒有靈魂的,也終究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字經歷五個階段:

0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甲骨文,是中華道統的文字之一。

02鐘鼎文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鐘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金文起於商代,盛行於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因鑄刻於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鐘鼎文。據統計,金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較甲骨文略多。

03簡牘簡牘,中國古代書寫用的竹簡和木片,為未編成冊之稱。實際是幾種東西的總稱,指的是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在紙發明以前,簡牘是中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後世書籍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日,有關圖書的名詞術語、書寫格式及寫作方法,依然承襲了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

04絹帛古代絲織物的總稱,在沒有紙張之前,一直作為重要的書寫、畫畫材料。

05紙紙,用植物纖維製成的薄片,作為寫畫、印刷書報、包裝等。有能任意摺疊用來書寫的片狀物。紙是書寫、印刷的載體,也可以作為包裝、衞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紙、複寫紙、衞生紙、面紙等等,由於紙的發明和推廣,才使人類可以不再用泥、石、木、陶、金屬等材料記錄文字或圖畫,也使古代大量信息得到傳播和保存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演變:

結繩紀事--甲骨文--金文(銘文)--篆書--秦始皇統一大篆為小篆--隸書--楷書(基本奠定繁體寫法)--出現各種體,如草書,行書等--簡體。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裏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説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説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着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説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