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的建立滅亡經過

來源:魅力女性吧 1.66W
大理國的建立滅亡經過

大理國幾乎和宋朝同始終,但比宋朝早建立二十多年(宋建於960年),又比宋朝早滅亡二十多年(宋亡於1276年,殘餘勢力亡於1279年)。

大理國亡於元憲宗蒙哥三年(1253年),滅掉大理國的是誰呢正是蒙哥之弟、後來統一天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定都於大理市的大理國,國力強盛,宋朝始終沒有拿下的勇氣。

建立北宋的趙匡胤出兵消滅後蜀時,他在地圖指着大渡河對大將王全斌説:“此外非我有也!”趙匡胤是出了名的欺軟怕硬,他當然沒有勇氣攻打地理環境複雜,人心又比較團結的大理國。

大理市在元朝時為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大理府,清朝時沒什麼變化。大理市的前身是大理縣,而在清朝之前,大理縣則稱太和縣。

公元937年,雲南歷史上段思平推翻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建都羊苴咩城。此後,大理國共傳22 代國主,歷時316年。

南詔政權於唐昭宗天覆二年(公元902年)崩潰。在其最後一個國君舜化貞駕崩之後,清平官鄭買嗣趁機發動政變,殺戮蒙氏王族八百人,自立為君,改國號長和。

長和三世而亡。其權臣楊幹貞弒君之後擁鄭氏清平官趙善政為君,改國號天興。趙善政為政也勉為其難,國王當了十個月,就被楊幹貞廢棄。

楊幹貞自己坐上了寶座,改國號義寧。此人弄權有術,卻治國無方,民心向背,之後受到各種民間力量的強烈反抗。段氏家族的前景已是曙光突現。

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趁大義寧政權危難之機,聯絡滇東“三十七部”武裝力量,首先攻破下關,接着攻佔大理,滅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封建政權, 仍定都於羊苴城。段思平為“烏蠻”貴族,有學者説是“白蠻”大姓,大理人,段寶童之子他當政後,大張旗鼓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政權逐步得到鞏固、人民得到休養,使經濟在不長的時間內得到恢復和發展。與此同時,大理國還與宋朝保持臣屬關係。太平興國初,宋太宗冊封其首領白萬(白王)為“雲南八國都王”宋徽宗時,又授大理國王段和譽為“雲南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大理王”。

在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國建立以前,“大理”一詞還沒有見諸於有關記載洱海區域的史籍。司馬遷的(史記)稱洱海附近一帶為“葉榆”,當時洱海也叫葉榆澤(又稱“葉榆水”)。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這裏設置了雲南(今祥雲)、葉榆(今大理。洱源)、邪龍(今巍山)、比蘇(今雲龍)4縣,隸屬益州郡東漢、蜀漢、晉、南朝,先後歸入永昌、雲南和東西河陽等郡屬。唐開元甘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詔(在今巍山)的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持下統一了六詔,建立了南詔地方割據王朝,於公元739年遷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到了閣邏鳳的孫子異牟尋又遷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在南詔統治時期,在這個區域一直無“大理”之稱。

據史書記載,段思平建立政權之後,“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可見他改國號日“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面的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理”與“治”同義,“大理”即是“大治”的意見。這種説法並非準確,其實“理”,是彝族的自稱,大涼山彝族至今還稱自己是“寧”或“寧惹”,彝區稱為“寧木”,“寧”和 “理”只是一音多寫罷了。從此,“大理”一詞便被沿襲成為以洱海為中心的白族地區的專有地名。大理戰國時為滇國屬地。唐、宋時,南詔國、大理國地方民族政權先後在此建都,歷時500餘年。

段思平在位8年即死,子思英立,在位僅一年便被思平弟廢為僧。之後是思胄稱帝在位6年,其子思聰即位。之後帝王依次完成了素順、素英、素廉、素隆、素真、素興、思廉、廉義、壽輝、正明的更迭。段正明坐了20年皇位,到了宋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終於撕破臉皮, “正明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羣臣請立鄯闡侯高升泰為君”一幕上演,高升泰假意拗不過“羣臣相請”,逼段正明禪讓為僧,自己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中國”。至此段家遞傳了14代的王位暫告中斷。

紹聖三年,高升泰駕崩,臨終前對其子高泰明曰:“我之立國,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國仍還段氏。慎勿揹我。”遺命子高泰明未違父命,將王位還給段氏,高泰明列段正淳為皇帝,自己為相,恢復大理國年號,在歷史上,人們習慣將這段時間稱為後理國。宋崇寧三年,段正淳禪位為僧,其子正嚴立。段正嚴又名段和譽(即金庸筆下的段譽),事實上其勤理政事,在位時間長達39年,年老禪位為僧,子段正興(義長)立,不久其也禪位為僧,子段智興立。智興信佛教,在位間修佛寺 60座。智興死後,其子智廉立,但在位4年即駕崩,王位傳給其弟智祥。期間其廣納賢才,發展農業,治國有方。後也禪位為僧,位傳其子段祥興。宋淳佑四年 (1244年),蒙古出兵臨關,遠征大理,祥興派將高禾出戰,戰死九河,大宋還專派使節到大理憑弔。祥興死後,子興智立。1253年,忽必烈兵伐大理,滅亡大理國,生擒末代帝王段興智並赦之。從大理國的創建者段思平到末代皇帝段興智,大理國前後歷經316年,此間22位皇帝皆為段姓。

歷史上大理國出家為僧的皇帝共有九位,出家的寺院就是今天的崇聖寺,也是金庸筆下的“天龍寺”。

公元123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領10萬大軍,分兵三路進攻大理國。忽必烈親率中路軍,於十月過大渡河,抵金沙江,用皮筏渡江,到達今天的雲南麗江,既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採納姚樞等人的建議,改變了過去蒙古軍的屠城惡習,下了止殺之令,並派使者到羊苴咩城勸降。

大理相國高太祥主張堅決抵抗,殺了使者。忽必烈於12月進軍龍首關,直逼羊苴咩城,大理王段興智、高太祥背城出戰,慘遭大敗。12月12日,羊苴咩城被攻破,高太祥被殺,段智興出逃,次年春,在宜良被俘虜,大理國滅亡。

至此,存續300餘年的段氏大理國宣告滅亡。此後,雲南以一個行政省的形式被納入元朝版圖。它也是大理歷史的轉折點,它標誌着自唐以來,大理作為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時代的結束,雲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

公元937年段思平發動起義,建立了大理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理都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大理國延續316年間沒發生過大的戰爭和動亂,成為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之一。但大理國的人們絕對沒想到,遠在幾千裏之外的一個遊牧民族會給他們帶來滅國之災。

1253年蒙哥汗(元憲宗)命其弟忽必烈領10萬大軍從寧夏六盤山出發,分三路進攻大理。12月12日攻破大理國都,大理君主段興智逃往昆明。

1254年春,忽必烈班師北還,留下大將兀良合台繼續攻打大理各部,這一年秋天,攻破昆明,段興智逃往宜良,後被兀良合台俘虜,大理國滅亡。

雲南行省建立後,段興智被命為大理總管,子孫世守雲南。段興智不但撿了條命,還得到蒙哥汗的賞識繼續掌管雲南,比當初當大理君主的時侯還舒坦。所以,他對蒙哥汗很是感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