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中包含的三個成語

來源:魅力女性吧 6.1K
鴻門宴中包含的三個成語

鴻門宴中的成語有

1、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

【解釋】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説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示例】在討論會上,他的一番話卻暗有所指,~。

2、秋毫不犯  qiū háo bù fàn

【解釋】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後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示例】~三吳悦,春日遙看五色光。唐·李白《永王東巡歌》:

3、勞苦功高 láo kǔ gōng gāo

【解釋】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

【示例】這是決戰的最後五分鐘了!這一班~的“英雄”,手顫顫地舉着“勝利之杯”,心頭還不免有些怔忡不定。茅盾《子夜》十五 

補充: 彘肩斗酒,髮指眥裂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拼音為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意思是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近義詞:任人宰割、受制於人、隨人宰割。

反義詞:落井下石、先聲奪人、自強不息、揭竿而起、奮起反抗。

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楚國的兩位將領項羽及劉邦。這次宴會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詳細記述最早見於“史聖”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後衍生出大量的相關文學作品。後人也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秋毫不犯勞苦功高。《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文章敍述的是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6年)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

1鴻門宴故事梗概

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説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説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

張良向劉邦分析,不宜和項羽硬拼,劉邦只得退出咸陽,回師霸上,更知道自己軍力不及於項羽四十萬大軍,劉邦更把在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更説願讓項羽稱關中王。

范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誅除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向劉邦大軍報訊。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兇險之地,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鴻門宴當日,范增早已佈下天羅地網,定要把劉邦人頭留下,誰知劉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項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劉邦刺死,可是還是被項伯和樊噲給劉邦解了圍,劉邦終於更借往如廁而逃遁而去。回到軍中後立即將曹無傷誅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