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之戰成語典故

來源:魅力女性吧 1.35W
桂陵之戰成語典故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都來自於圍魏救趙。

1、桂陵之戰

魏國在戰國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變得強大起來,因而引起了其他諸侯的戒備。公元前356年,趙成侯在平陸(今山東汶上)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以示好,並與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陽北50裏)會盟。由此,魏國開始有被諸國聯合進攻的可能,因此魏國欲找機會突破,以解除這個危機。

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衞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長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鋭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説山東菏澤,一説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2、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樑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樑、赫,鄭師敗逋。 ”

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

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擴展資料:

1、桂陵之戰影響

桂陵之戰並沒有擊潰魏軍主力,齊國也沒有正式進攻魏國首都大梁,趙國首都邯鄲仍為魏國所佔領。

公元前352年(周顯王十七年),魏惠王調用韓國的軍隊擊敗包圍襄陵的齊、宋、衞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捨出面調停,各國休戰。

公元前351年(周顯王十八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首都邯鄲。大約在此時齊國將龐涓釋放,使其回魏國再度為將。

2、馬陵之戰影響

齊國在桂陵之戰,以及在隨後的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 並援救了趙韓兩國,使得其威望上升,挾戰勝之威,齊國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稱霸東方。

魏國被迫對齊國俯首稱臣,並且在徐州與齊公相王,是為齊威王。不過稱王之舉也招來南方霸主楚國的記恨,楚國馬上出兵佔領徐州,齊國連連戰敗,被迫乞和。

魏國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遭受重創後,軍事實力從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國乘虛而入,從此喪失了獨霸中原的能力,於是開始尋求組建聯盟以共同抗擊齊國、秦國的夾擊,開啟了合縱連橫的時代。

桂陵之戰的成語圍魏救趙,魏國打到趙國邯鄲城下,齊國為了救趙國,孫臏計策包圍了魏國的國都大梁城,迫使龐涓不得不放棄邯鄲回援,解了趙國之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