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兩壩結構建造方法

來源:魅力女性吧 7.25K
三池兩壩結構建造方法

三池兩壩”模式要求各水產養殖場“三池兩壩”面積不低於養殖總面積的8%-10%,其中包括“三池”和“兩壩”,“三池”即沉澱池、曝氣池、生態淨化池“兩壩”即兩個過濾壩。

(一)生態溝渠。

利用養殖場內原有排水渠道進行改造而成。通過加寬和挖深等方式,提高排水渠道的排水功能。在渠道內種植水生植物或設置水生植物浮牀,養殖尾水進入生態溝渠後可通過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對養殖尾水進行初步處理,並通過生態溝渠將養殖尾水彙集至沉澱池(如無可利用的渠道,可通過管道將養殖尾水彙集至沉澱池)。

(二)沉澱池。

主要用於養殖尾水的沉澱處理。養殖尾水進入沉澱池後,須滯留一定時間,使水體中懸浮物沉澱。同時在沉澱池中種植30-40%面積佔比的水生植物或設置水生植物浮牀,吸收利用水體中營養鹽(沉澱池面積佔尾水處理設施總面積30-50%)。

(三)過濾壩。

將沉澱池、曝氣池與生態淨化池之間原有堤壩改造成過濾壩,在壩體中填充裝網袋的濾料,濾料可選擇陶粒、火山石等,以吸附、過濾、轉化有機物(過濾壩寬度不小於1.5米、長度不小於5米、高度1.5-2.5米)。

(四)曝氣池。

在池底安裝曝氣管,通過底部增氧曝氣方式,並放置一定比例毛刷填料,充分氧化有機物,降解氨氮(曝氣池面積佔尾水處理設施總面積15-25%)。

(五)生態淨化池。

通過種植沉水、挺水、浮葉等各類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面積佔比30%),放養濾食性魚類和螺蚌類等底棲生物,吸收利用水體中的氮磷營養鹽(生態淨化池面積約為尾水處理設施總面積35-45%)。

“三池兩壩”模式將短期的經濟效益“減法”轉換為長期綜合效益“加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