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佈局特點

來源:魅力女性吧 6.67K
北京古城佈局特點

北京古城其佈局特點是嚴格按照古代奴隸社會王城制度——“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格局來規劃與建設的。以皇城為主,位於南北中軸線上,佔據城市中心部分。從大清門起經紫禁城直達地安門,這一軸線完全為帝王宮廷建築所佔有。於紫禁城前左側建太廟,右側建社稷壇,並在城外四方建天(南)、地(北)、日(東)、月(西)四壇。因為皇城居中,實際上將整個城市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給城市交通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在整個城市佈局的設計思想上充分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所推行的儒家思想。

總的來説是:1.皇宮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2.中軸線突出,東西建築對稱展開3.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構成了環環相扣層次分明的整體格局。

原因:北京作為數代都城的所在地,其格局也是都城營建的最終結果。古代中國的都城建設所特定的原則造就了古代的北京城,這些原則是:

第一,皇宮必須安排在全城的中心位置上,這是都城格局的一個重心。都城的核心地帶是皇城,而皇城的核心地帶則是皇宮。皇宮居中,以其南北中軸線作為整個皇城以及都城規劃的中樞南北中軸線還是象徵政權的三朝依次排列的所在,由此體現皇宮的主導地位。

第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這是都城格局的兩個基本點。左祖右社,就是説,皇城的左邊是太廟,也就是帝王們祭祀祖先之處皇城的右邊是社稷壇,也即帝王們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的地方。前朝後市,就是説,皇城的前部是朝廷,是帝王上朝聽政之處皇城的後面是市場,是都城的商業交易之地。

第三,都城的道路必須按中軸線對稱鋪開,形成經緯交叉式道路網。居中的皇宮位於中經中緯大道的交匯之地。城門則直對着主幹道,並由此銜接城外的道路。城內外縱橫交錯的道路體系構成了京畿通暢的交通網絡。

“宮城居中,四方層層拱衞,主座朝南,中軸突出,兩翼均衡對稱”。這是明北京城在規劃佈局上的最大特點。

朱棣在奪取皇位之後,便於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1406年)決定遷都,並於第二年即下詔開始營建宮殿、壇廟.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步完工,第二年正式遷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偉壯麗.從整個城的平面佈局來看,明北京城是一座呈“凸”字形結構的城,且外城包着內城的南面,內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從外城到紫禁城,城牆的外面繞以寬且深的護城河.這樣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為全城的中心,處在層層拱衞之中。在城的四周再布以天、地、日、月壇,紫禁城儼然是“宇宙的中心”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