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范增鬥不過張良

來源:魅力女性吧 7.29K
為什麼范增鬥不過張良

張良與范增主要是跟錯了人,二人的智謀是不差上下的!

張良原本是韓國貴族,早年間默默無聞。韓國滅亡後,張良的最大願望就是恢復韓國,所以他最開始選擇了刺殺秦始皇。刺殺失敗後,他遇到了一位神祕老者,後世稱為黃石公,傳給他了一部《太公兵法》。從此之後,張良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貴族紛紛揭竿而起,想要推翻暴秦。張良這時候也選擇了輔佐韓王成,希望能夠恢復韓國。不過可惜的是,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張良與劉邦可以説是一見如故,他自己雖然精通兵法,但精通的是理論,對於實際操作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於是就將他所學的《太公兵法》教給了劉邦。劉邦的領悟能力也很強,很快就能得到其中的精髓。所以,張良其實也算是劉邦的老師了。

即便張良教了劉邦很多,也為劉邦貢獻了許多計謀,但在他的心中,劉邦是君,他是臣,對於這層關係,張良從來不敢逾越。例如漢軍剛進咸陽的時候,劉邦沉迷於咸陽的富貴。張良知道這樣不對,但他並沒有直接去勸阻。直到樊噲等人去勸説之後,張良才説話,請求劉邦聽從樊噲等人的諫言。

這就是張良的聰明之處,他的身份與樊噲等人不同,樊噲等人是一開始就跟着劉邦的,而他是後來加入的,君臣關係從來不會去逾越。

再説范增。范增原本是投靠項梁的,項梁很是看重他的才能。項梁戰死前,還讓項羽拜范增為亞父。

項梁戰死後,范增就一直以亞父的身份為項羽出謀劃策。可是,他們的這層關係實際上讓項羽非常不爽。舉個例子,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范增這時候就耍起了脾氣,説了句“豎子不足以謀!”

豎子在古代那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話,就是現在説的臭小子,范增儼然是以項羽的長輩自居的。這就出問題了,項羽是君,被當眾罵豎子,其心中滋味可想而知,更何況項羽還是一個極其驕傲的人。

歷史上被稱為類似亞父的也不少,比如管仲,被齊桓公稱為仲父,諸葛亮被稱為相父。但無論是管仲還是諸葛亮,從來都沒有忘記他們與君王之間還有一層君臣關係。

范增與項羽的關係,有點像周瑜與孫權。都是與上一位君主關係很好,他們死了之後,有輔佐下一位君主。可週瑜卻懂得及時向孫權稱臣。可惜范增不懂。

陳平離間范增與項羽的關係這條計謀其實並不高明,可偏偏兩人就中計了,這説明兩人之間早就產生了裂痕,而項羽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

范增之所以悲劇收場,有項羽的原因,同時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所以易中天説范增是智商很高,但情商和逆商都很低,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因為范增跟錯了人,足智多謀但懷才不遇。

  范增生於公元前277年,是西楚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早年投奔項梁參加鉅鹿之戰,屢獻奇謀,被項羽尊為“亞父”,後被封為歷陽侯。但在關鍵時候,得不到項羽的支持,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

  公元前204年陳平施展離間計,使范增受到項羽猜忌,辭官歸家,途中病死,享年73歲。

  反觀張良,給劉邦的建議都得到採納,言聽計從,使張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成為中國文人的巔峯,千百年受到仰視。

 《太史公自序》稱張良“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劉邦也認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范增鬥不過張良,主要原因不是范增水平差,而是他們的主公項羽和劉邦不一樣。

劉邦儘管是大老粗,但是他能聽進建議,聞過而改。項羽聽不進謀臣建議,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做事不果斷。最後導致項羽的謀士范增敗給劉邦的謀士張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