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社火的由來

來源:魅力女性吧 1.98W
血社火的由來

血社火,又叫快活、扎快活,屬社火種類之一,是一種傳統民間文化,以陝西省寶雞市赤沙鎮的最為正宗。

社火常被人們叫着“看戲”,即“啞劇”。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進行遊展,觀眾對扮相角色的辨認靠的是臉譜。

名稱由來

血社火取名“快活”有兩種意思:

一是取《水滸》中地名,即“快活林”

二是取其意,即剷除了為非作歹的惡人後人心快活。

來歷傳説

清朝末年,一位串鄉打鐵的匠人,病倒在三寺村村頭,村裏一位叫吳窮漢的人,將其接到家裏,不僅給其飯吃,還熬中藥為他治病,直到他痊癒。為了感謝救命之恩,鐵匠打造特製的剪刀、錐子等十多件農家生產、生活常用工具,在元宵節這天,把村民們打扮一番,在村裏遊行表演,村民爭先恐後圍觀。鐵匠離開前,將這套道具留在村裏,並將化裝技術教給村民。

上世紀60年代,“四清”運動開始,“快活”像其他民俗活動一樣被視為“封資修”,不得表演,最後一次表演在1965年,村民藉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偷偷演了一次。此後,吳福來的伯父將道具悄悄藏在房頂棚上,待“文革”結束,其他社火、古戲都能表演時,他拿出來供村民玩耍。

“快活”的化裝技術,主要由吳窮漢的後人掌握。吳福來説,他的祖父就是快活的化裝師,後傳給他的父親吳傑。吳福來是從“文革”後開始跟父親學的。他現為村裏主要的“裝師”。

至今,赤沙“快活”已經傳了七八代。據66歲的老人吳志文介紹,除“文革”期間丟了4件後來補做的外,其他9件道具都是100多年前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