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筷在古代的叫法

來源:魅力女性吧 1.17W
碗筷在古代的叫法

碗叫做“簋”北京的美食街就叫“簋街”

筷子叫做“箸”,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先秦時代,筷子被稱為“梜”,戰國晚期至漢代開始稱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到了明清時期,箸的稱呼被“筷子”取代。明陸容在《菽園雜記》中寫道:“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意思是説,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達目的地,因而忌諱説“住(停止)”“翻”等字,故將“箸”稱為“快兒”。此名迅速傳開,寄託了人們對“行船暢快無阻”的美好願望。因筷子多用竹木製成,久而久之,後人就給“快”加了個竹字頭,稱作“筷子”了。

碗筷在古代的叫法

 古代吃飯的碗也叫做碗,這種稱呼由來已久。古代吃飯的碗也有叫做盆、盂、缽這種,盆同盤,和碗一樣都是很早期就開始叫的。盂同缽是由大小區分的,大的叫做盂,可以盛飯裝水,小的叫缽,一般都用來裝飯吃的,後來演化為專指僧人用來化緣的用具了。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

引證一、先秦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譯文:湯裏有菜可使用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