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岳陽樓古詩全文

來源:魅力女性吧 1.98W
李白登岳陽樓古詩全文

李白寫岳陽樓的詩的名字是:《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原文: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唐代: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譯文:

登上岳陽樓覽盡四周風光,江水遼遠通向開闊的洞庭。看見大雁南飛引起我憂愁之心,遠處的山峯又銜來一輪好月。在高入雲間的樓上下榻設席,在天上載杯飲酒。醉酒之後興起了涼風,吹得衣袖隨風舞動我們隨之而回。

創作背景:

李白的青年時期,生活在“盛唐時期”的開元盛世,唐帝國空前繁榮昌盛,各種社會矛盾危機潛伏。繁榮的文化經濟,賦予了詩人昂揚的精神面貌和宏大的建功立業理想,結合他獨特的生活經歷和個性特點,從楚辭和漢魏南北朝的樂府民歌中吸收了營養。

融合了自己縱橫馳騁的豐富想象和豪放不羈的強烈感情,形成了清雄奔放的獨特風格,對後代浪漫主義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寫出了登岳陽樓時的喜悦,也是想象奇特。

擴展資料:

詩文賞析: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時遇赦,回到江陵。在南遊岳陽時,寫下這首詩。

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岳陽,這裏是指天嶽山之南一帶。天嶽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陽縣西南。登上岳陽樓,遠望天嶽山南面一帶,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

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李白這時候正遇赦,心情輕快,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和詩人分享着歡樂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華》作“雁別秋江去”。

後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情色彩,遠不如前者用擬人化手法寫雁兒懂得人情,帶走愁心,並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互相對仗、映襯,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山銜好月來”一句,想象新穎,有獨創性,着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詩人興致勃勃,幻想聯翩,恍如置身仙境:“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彷彿在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唐].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晚,是“安史之亂”五年後,“開元盛世”急劇衰落。作者時年五十九歲。                                  

首 聯: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頷 聯:雁引愁雲去,山銜好月來。

頸 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尾 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