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幾月開學 - 農閒時才可入學

來源:魅力女性吧 4.2K

秋季要開學了,終於迎來了“神獸”歸籠的時節。但你可知道,不是每個時代的開學時間都是在九月,九月開學並非自古以來。那麼,古代是幾月開學?

古代是幾月開學

農閒時才可入學。中國古代以農立國,上至廟堂下至村野,大小事務都要圍繞農時進行。學校教育亦不例外,需避開繁重的農忙時節,在農閒時方可入學。據西漢崔寔《四民月令》,秦漢之時的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一年分別有兩次和三次開學時間:“成童”即15歲以上、20歲以下的青少年學生,一年有兩個學期,分兩次開學。

第一次開學是在春天,在“農事未起”的春耕大忙前,要送“成童已上入大學”,學習“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科目。

第二次開學是在十月“農事畢”,秋收結束,“五穀既登,家備儲蓄”,家家户户都有餘糧,“命成童入大學,如正月焉”,繼續學習“五經”。

“幼童”即9歲以上、14歲以下的兒童,每年有三個學期,分三次開學。

古代是幾月開學 農閒時才可入學

第一次開學是在正月“硯冰釋”,用來研磨墨汁寫字的硯台上的冰片消融時,送“幼童入小學”,學習“篇章”,即《六甲》《九九》《急就》《三倉》等啟蒙讀物。

第二次開學時間在夏末秋初,“八月暑退”,熱氣散去,天氣轉涼,“命幼童入小學,如正月焉”,繼續學習啟蒙讀物。

第三次開學在十一月“硯冰凍”,硯台結上冰片時,時令已到冬天,農閒無事,幼童再次進入小學。在春天和夏末秋初兩次學習啟蒙讀物的基礎上,幼童在冬季學期可以進入到《論語》《孝經》的學習階段。幼童冬季入學也有在十月,《春秋公羊傳》即言“十月事迄,父老教於校室”。南宋陸游《冬日郊居》詩亦云,“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陸游自注其詩言,“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

古代是幾月開學 農閒時才可入學 第2張

古代入學年齡跨度大

古代入學年齡沒有一定之規,但通常比現在晚。據《春秋公羊傳》,“八歲者學小學,十五者學大學”。而且,家庭出身不同的孩童,入學年齡也差別頗大。西周時期,王太子一般是8歲入小學,15歲入大學。“世子”,即公卿大臣的長子、大夫等低級官員的嫡子,13歲上小學,20歲上大學。而“餘子”,即大夫等低級官員的庶出孩子,和部分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平民子弟,在15歲才能入小學,上大學的時間就更晚。

後世入學年齡一般都在8至15歲之間。據明朝《嘉靖太平縣誌》,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嘉靖香山縣誌》則言,“八歲至十有四者,皆入學”。

古代是幾月開學 農閒時才可入學 第3張

有個別神童入學比較早,如唐朝開元名相張九齡7歲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13歲出文集。《長安十二時辰》裏李必的原型——李泌,7歲就能寫詩作文,唐朝中後期理財名臣劉晏,7歲考中科舉考試中專為少年兒童應試設置的科目“童子舉”, 7歲學業便如此優異,則入學最晚也在四五歲左右。

也有人開蒙較晚,遲至三十而立之年才能入學。北魏儒學大家劉蘭因家貧,“年三十餘,始入小學”。劉蘭雖入學較晚,但進步神速,剛上學便將《急就篇》倒背如流,“家人覺其聰敏”,便砸鍋賣鐵送他到名師中山王保安門下研習《春秋》《禮記》《詩經》等。劉蘭“且耕且學”,勤工儉學,三年便學成出師,開門立派,“學徒前後數千”,成為一代儒宗。

古代是幾月開學 農閒時才可入學 第4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