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啟蒙中介子推的典故

來源:魅力女性吧 1.3W
聲律啟蒙中介子推的典故

介⼦推的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驪姬為了讓⾃⼰的⼉⼦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申⽣,申⽣被逼⾃殺。申⽣的弟弟重⽿,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在流亡期間,重⽿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道出奔的⾂⼦,⼤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個忠⼼耿耿的⼈,⼀直追隨着他。其中⼀⼈叫介⼦推。有⼀次,重⽿餓暈了過去。介⼦推為了救重⽿,從⾃⼰⼤腿上割下了⼀塊⾁,⽤⽕烤熟了就送給重⽿吃。⼗九年後,重⽿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的晉⽂公。

晉⽂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共苦的⾂⼦⼤加封賞,唯獨忘了介⼦推。有⼈在晉⽂公⾯前為介⼦推叫屈。晉⽂公猛然憶起舊事,⼼中有愧,馬上差⼈去請介⼦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去了⼏趟,介⼦推不來。晉⽂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公來到介⼦推家時,只見⼤門緊閉。介⼦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母躲進了綿⼭(今⼭西介休市東南)。晉⽂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搜索,沒有找到。

於是,有⼈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燒⼭,三⾯點⽕,留下⼀⽅,⼤⽕起時介⼦推會⾃⼰⾛出來的。晉⽂公乃下令舉⽕燒⼭,孰料⼤⽕燒了三天三夜,⼤⽕熄滅後,終究不見介⼦推出來。上⼭⼀看,介⼦推母⼦倆抱着⼀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晉⽂公望着介⼦推的⼫體哭拜⼀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看,原來是⽚⾐襟,上⾯題了⼀⾸⾎詩:

割⾁奉君盡丹⼼,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

倘若主公⼼有我,憶我之時常⾃省。

⾂在九泉⼼⽆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公將書信藏⼊袖中。然後把介⼦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柳樹下。為了紀念介⼦推,晉⽂公下令把綿⼭改為"介⼭",在⼭上建⽴祠堂,並把放⽕燒⼭的這⼀天定為寒⾷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只吃寒⾷。

⾛時,他伐了⼀段燒焦的柳⽊,到宮中做了雙⽊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下。""⾜下"是古⼈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説就是來源於此。

第⼆年,晉⽂公領着羣⾂,素服徒步登⼭祭奠,表⽰哀悼。⾏⾄墳前,只見那棵⽼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公望着復活的⽼柳樹,像看見了介⼦推⼀樣。他敬重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下枝,編了⼀個圈⼉戴在頭上。祭掃後,晉⽂公把復活的⽼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公常把書信袖在⾝邊,作為鞭策⾃⼰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推⾮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家禁⽌煙⽕來表⽰紀念。還⽤⾯粉和着棗泥,捏成燕⼦的模樣,⽤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每逢寒⾷,⼈們即不⽣⽕做飯,只吃冷⾷。在北⽅,⽼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如棗餅、麥糕等在南⽅,則多為青團和糯⽶糖藕。每屆清明,⼈們把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