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食物起源

來源:魅力女性吧 2.75W
三國食物起源

1荊州鍋盔:鍋盔又名幹饃、鍋魁、鍋盔饃,現如今是陝西關中地區的傳統小吃。相傳鍋盔始於三國時期,當時劉備駐紮在荊州油江,由於戰事頻繁,一場戰役持續時間又很長,士兵們經常為了出征打仗而吃不上飯。劉備見士兵們以食不果腹的狀態上戰場於心不忍,於是便命諸葛亮發明了一種正方形的麪食類軍糧,這種軍糧能夠儲存很長時間且便於攜帶,非常適合常年在外征戰的士兵們,曾有"一鍋盔,一點水,一天也"的説法,而這種軍糧也是現代鍋盔的雛形。後來關羽能夠堅守住博望坡也是多虧了這種製作簡易的軍糧。

2饅頭:饅頭又叫"蠻頭",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所創造的祭祀品。話説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孟獲得勝班師回朝路至瀘水,江中水流湍急,狂風大浪,致使軍隊無法順利渡江。孟獲得知諸葛亮被困於此便上書道,此江中有一鬼神,時常興風作浪,弄得船翻人亡。欲要渡江需以49顆人頭及一黑羊一作為貢品祭祀才可平息風浪。諸葛亮聽罷終不忍以人頭祭祀,於是令人將白麪摻水,裏面包入牛羊肉作成人頭狀用以祭祀。第二日果然瀘水風平浪靜,蜀軍安然回朝。

這便是饅頭的由來,在當時饅頭被視為高檔之物,僅僅大宴賓客時才會製作。原來諸葛軍師不僅能征善戰而且還是位頗具創造才華的吃貨呀!

3火鍋:相傳某年冬天,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來賞梅,突然聞到一陣陣迷人的香味,便下馬去尋找。只見一農户全家老小圍着一口鍋,鍋內湯汁色香誘人。這便是火鍋在三國的首秀,後來劉皇叔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把佳餚都放入鼎中,一邊烹飪一邊與皇叔享用。如此也算得上是火鍋的原型了。

到了魏文帝曹丕即位時,其本人對火鍋有也頗有造詣,發明了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火鍋吃法——鴛鴦鍋,此外,曹丕還曾賞賜給太傅鍾繇一口高檔五宮格火鍋。

三國時期,人們的主要食物有米、麥、大豆,其中以粟(小米)為主,其次是麥與稻,再次是粱、稷(黃米)。主食的品種包括飯、粥、餅三大類,特別品種有雕胡飯、雕胡羹、麥餅(胡餅、煎餅、燒餅、饅頭等)、米糕。三國時期飲酒比較盛行,酒的種類主要有水果酒,糧食酒和乳酒。

三國的飲食文化

三國魏晉時期,大批西北遊牧民族向中原遷徙,帶動了中原畜牧業發展,使乳製品成為日常的食品。這些乳品主要有酪(發酵乳)、酥(酥油)、乳腐(乾酪)等,其食用方法主要為放入麪點之中或作飲料之用,當然也可直接食用。

在肉禽方面,豬、羊、雞、鴨,鵝都是當時的菜品,豬肉類有烤乳豬,蒸豬頭肉羊肉類有灸羊肉(先漬後烤)、羊蹄羹(羊蹄雜羊肉)雞肉類有烏骨雞、露雞(即滷雞)、甘雞(乳汁燒雞)鴨肉類有鴨羹(鴨雜羊肉為主)、燉鴨、鴨煎(炒鴨肉)鵝肉類有烤灸鵝、燉鵝、五味臘鵝等另外也有一些野味類,如鹿頭、黿羹(甲龜羹)、麻雀肉羹、駝蹄羹等。

魚類也是三國時的重要食物,當時魚類有很多,主要品種有:鯉魚、白魚、鱸魚、鮎魚、牡蠣、鱔魚、鼈、蚌、蛙、烏賊魚等。著名的品種為渤海的鮑魚、吳地鱸魚、蜀地丙穴魚、洛陽鯉魚、武昌魴魚。三國時期,人們採用分食制,一人一案,圍桌而食的習慣那時還沒有。常見的烹調方法有灸、羹、燴、脯、煎、炒、蒸、煮等。主要調味品有鹽、醬(豆醬、魚醬)、花椒、桔皮、酢(醋)、葱、姜、蒜、桂皮、醬清(醬油)等。當時的節日飲食也有一定的特色,元旦飲椒柏酒、屠蘇酒元宵喝豆粥(宋代才有湯圓)、吃小點心寒食節吃煮雞蛋、鹽醋拌生菜之類端午節吃角黍(粽子)、飲菖蒲酒、雄黃酒重陽要佩茱萸、食蓬餌(米粉糕)、飲菊花酒。

三國時期的飲食文化

“三國”是一個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歷史階段。因為在三國之前是東漢王朝,而在其消亡之後又被晉朝取代。很多歷史學家都喜歡將“三國”,與兩晉南北朝結合在一起。這主要是因為“三國”並未形成系統,只是三個相對獨立的小朝廷而已。

三國時期的飲食習俗或特色,主要是東漢時期的延續和完善。因為三國是從東漢分裂出來的三個政權,而且在分裂之前都屬於正宗漢朝人。所以無論是飲食風格、習慣,還是食物種類等都沒有太大變化。

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活在三國時期的人,每個人都過着慷慨激昂的生活。“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才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但筆者認為就算是“慷當以慨”的曹操,在慷慨激昂之餘也不免迴歸現實,因為人生在世衣食住行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一、三國時期飲食文化特徵

三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發展達到了一定高度,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擁有更多豐富的食物。除了米麪糧油肉蛋魚之外,偶爾還可以吃到一些山珍海味。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當時的飲食文化的核心思想,應該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尤其是一些生活在社會上層的貴族,更是三國時期飲食文化的倡導者。他們在用餐的時候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大魚大肉之外,還會吃一些比較入味的特色菜。“熟食”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家喻户曉的美食,只不過老百姓僅能偶爾食之。

如果要深入探討三國時期飲食文化特徵,其實完全可以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生熟兼具、奢簡相融、食材精細、烹飪到位。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已經出現了,以製作精美食品而聞名的廚師。雖然當時社會戰亂比較頻繁,但是老百姓也有忙中偷閒的時刻。

二、三國時期老百姓用餐制度

大家都知道由於古代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生產力都比較低。所以從先秦時期開始,就一直實行一日兩餐制,簡而言之就是隻吃早飯和午飯。大多數情況下很多老百姓,因為沒有太多餘糧而選擇不吃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用餐習俗。

這種制度一直保留到了東漢末年,在三國時期由於生產力大幅度提升,所以農業生產出現了一個新高潮。無論是國家還是老百姓,都擁有了比前朝更多的糧食。所以在這個階段除了有一小部分人,依然在堅持實行一日兩餐制之外,很多人都已經邁入了一日三餐行列。

生活在三國時期的老百姓,雖然也嚴格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訓,但是在飲食文化方面就做出了很大改變。早餐一般都在太陽初升時開始,而“晝食”也就是午飯,在上下午交替之時晚餐稱為“飧食”大約在下午三點之後。

“一日三餐”制,既是一種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而且也是飲食文化變更中的一大特色。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從“一日兩餐”再到“一日三餐”,既是時間上的跨越,同時也是古代社會飲食文化的一次飛躍。

“分餐”也是三國時期飲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簡單説即使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每個人也都會使用一個餐盤,飯、菜、湯等一應俱全。這種用餐制度其實也是餐飲文化的一大進步,但隨着時代變遷早已沒入了歷史洪流之中

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

三國時期雖然正處於社會大動盪時代,但由於南北方都特別重視農業發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了經濟快速衰退。在這種大前提的影響之下,很多生活相對穩定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可以吃飽穿暖,而且還為飲食文化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1、豐富多彩的主食

由於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提升,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除了“五穀”之外還有蕎麥、青稞等。而且豆類食物在此時也比較盛行,小豆、黑豆、綠豆、胡豆、豌豆、扁豆等,各種類型的豆類食物,被人們製作成了各式各樣的美食。

煮飯、蒸飯、乾飯、羹、粥、稀湯等,都是三國時期老百姓賴以生存的主食。“五穀”中除了豆子之後,都可以被煮成乾飯來食用。粟米飯、麥飯等在當時社會十分普遍,同時粥或稀湯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主要早餐。

尤其是用黍、稷熬煮而成的粥或稀飯,在當時北方地區十分受歡迎。肉羹、菜羹是富貴人家餐桌上的尋常食物,將豬肉以及各種蔬菜切碎,然後放在鍋中熬煮成肉羹或菜羹。不僅味道特別鮮美而且也十分有營養。

2、各式各樣的“餅”

實際上當時老百姓的餐桌上,還出現了一種現代社會中,也經常吃的主食“餅”。但是三國時期的“餅”與現在的“餅”,無論是形狀、味道還是用料上都有一定差別。麪食、糕點、餅等都可以稱之為“餅”,只不錯製作方法和味道不同而已。

用開水煮熟的餅可以稱為“湯餅”,比如,麪條、面片或麪疙瘩等,豚皮餅、細環餅、截餅、煮餅,也都可以稱為“湯餅”而用籠屜蒸熟的餅則是“蒸餅”,白餅、蠍餅都是蒸餅中的特色食物直接用烤爐炙烤的餅被稱為“爐餅”,包括燒餅、胡餅、髓餅等。

3、飼養“六畜”肉食品豐富

從先秦時期開始,“六畜”就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並被端上餐桌。三國時期“六畜” 已經十分普遍,豬、牛、羊、馬、雞、狗,已經成為北方老百姓家庭中的必備之物。筆者認為如果從這一點來看,三國時期的老百姓也可以吃上肉。

而且生活在南方地區的老百姓,由於離海比較近,所以可以打撈很多海產品,比較常見的就是魚、蟹、鼈、蝦等。但是大家也應該瞭解一個現象,普通老百姓家庭吃豬肉,或者雞、鴨、魚、狗肉非常普遍,但是要想吃羊、馬、牛,幾乎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情。

這主要是因為羊、馬、牛屬於大牲畜,一般都會用來產奶或當做勞動力,所以很少有人會輕易殺死這三種牲畜。而且按照古代社會中的法律來講,馬和牛都不允許老百姓殺了吃肉,否則就很容易受到法律的制裁。

4、佐餐飲料“酒”

“温酒斬華雄”、“煮酒論英雄”,都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在三國時期但凡是一個英雄人物,就都會與酒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酒”是一種由糧食發酵而來的液體,很多人又將酒稱為“糧食精”,小喝可以怡情,但豪飲卻容易傷身。三國時期的酒文化可以説韻味十足,無論是武將還是文人都嗜酒如命。可以毫不誇張的説當時社會中的飲酒之風,絕對不亞於任何一個朝代。

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普通老百姓,幾乎沒有人能夠抵擋酒的魅力。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釀酒技術不高,所以還沒有發明出釀造白酒的技術。人們日常生活中飲用的酒,就是現代社會中比較常見的米酒,雖然度數不高但入口之後卻十分甘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