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家窯的來歷

來源:魅力女性吧 2.73W
仇家窯的來歷

仇家窯村位於太行山東麓中段,座落於崇山峻嶺深處,距井陘縣城25公里,屬小作鎮管轄。

仇家窯村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年,由宋氏因避戰亂從外地遷此立莊。初取村名“宋家莊”,居住時間不詳,後因交通閉塞,水源匱乏,生產生活極其不便,被迫遷出。後有仇氏遷入,在大楸樹旁掏土窯洞定居。開始了開荒地生活,從一户到幾户,為了便於跟外界聯繫,所以開始為村起名。因土窯洞旁的大楸樹枝繁葉茂,長勢壯觀,已有上百年曆史,借樹勢寓生活蒸蒸日上、子孫興旺故取名為“楸家窯”。

此後一段時間仇氏家族人丁興旺,家業日趨壯大,出於方便書寫和表現開村之户之意,改“楸”為“仇”,即取名仇家窯,延用至今。明末,生產力得到發展,仇氏家族人開始從事商業活動,但當時不便的交通和閉塞的信息成為仇氏家族進一步發展的桎梏。仇氏家族為獲更好發展,遷出本村。而後崔氏、高氏、閆氏、常氏、李氏五姓先人先後從外遷至,距今600餘年,繁衍不絕。

仇家窯村現有165户,在冊人口596人,耕地417畝,近年來退耕還林134畝,辦規模養殖廠4個。村域面積12平方公里,自然植被覆蓋率達95%,七溝八嶺兩面坡,梅南公路穿村過,綿右渠水環村繞,京昆高速村前過,交通極其便利,養殖業發展迅速。

仇家窯村屬太行山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為石灰巖和白雲巖,是鈣鎂冶煉工業必不可少的原料。

村北緊靠楸木樑炮樓和西溝炮樓遺址兩處,村南有白道樑炮樓遺址一處,邊牆(日侵華是封鎖線)1000多米。三處炮台均建於日軍侵華時期,當時日軍強迫上下鄰村老百姓擔水、抬石日夜勞作,不少百姓被累死或打死。在此期間仇家窯村有兩烈士在對敵鬥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條邊牆開始修築於晉奉大戰時期,在日本侵略者佔領期間也進行了補修。以上遺址是日軍侵華的鐵證,也見證了仇家窯兒女在抗日戰爭中不屈的抗戰精神。近年來,在村兩委的大力推動下,將其做為村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對抗日烈士光榮事蹟進行了深入發掘,從而提醒每個村民牢記歷史,不忘先烈,珍惜幸福生活。

仇家窯村風景優美,村南是與礦區清涼山風景區相毗鄰的轎頂山風景區。山峯中部有一天然溶洞,洞高2米,洞內寬窄不等。曾有人遊洞探密,走了七晝夜,也沒有到其底,故稱無底洞。山峯底部有一個長95米,高50米,深15米的天然坎,俗稱黃龕。自古放牛羊的在伏天雨水多時常在此避暑避雨。晉奉軍作戰時,奉軍曾在此龕埋伏,隱藏一個團的兵員,將晉軍打退。山峯西邊有一石人,手託石筆、石硯,俗稱詩人。山峯東側還有一個石龕,背風向陽,每年春夏燕子飛來,因氣温低,先在此龕居住多日,再飛往各地,俗稱燕窩龕。山峯下部還有一溶洞。雨季,從洞內流出泉水,多日不絕,水停天晴。因出水時有吼聲,似虎嘯,俗稱老虎水洞。村南山松林茂,植被好,屬自然風景區。這裏沒有都市的喧鬧,沒有世俗的紛爭,春可賞花,夏可避暑,秋有紅葉,冬看雪松,是旅遊的好去處。

仇家窯村有悠久的歷史及豐富的文化內涵。村中尚存1000餘樹齡的楸樹一棵,明清古井2口,古土窯4眼,石券窯30餘眼,典型的北方石頭四合院2處。古廟7座,古寺遺址1處。明清至民國石碑幾十通,斑駁的字跡,承載歷史的滄桑,記錄着仇家窯村的人文歷史。

仇家窯是典型的北方山村,有着富有北方特色節日民谷習慣。忙臘月,鬧正月,二月三月去趕廟。就拿春節來説,進入臘月就已經開始忙年了,初八的臘八粥是必不能少的,臘月二十三的糖瓜也是一定要有的。俗話説: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舍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小年晚上喝黃酒。大年初一大拜年,孩童忙掙壓歲錢,媳婦初二要回門……

一年中最大的盛會就鬧元宵——自古仇家窯村就有過會的習俗。這一天,家家户户紅燈高掛,村內彩旗滿街,好客的仇家窯人,家家準備豐盛的飯菜,款待每一位客人,不論認識還是不認識,都會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屆時會有精彩紛呈的文藝會演,本村的文武會(花臉社火、晉劇、秧歌、霸王鞭、扇子舞等十幾個節目)出現在開場和壓軸,來自四鄉八村的各種節目也來助興。

本村重視教育,尊重教師,體現在每一個村民的身上。把孩子培養成社會的棟樑是每位家長的期望。解放前本村只有4名完小生,解放後至今已有縣處級以上幹部1名,科級幹部4名,科員3名,博士碩士10名,本科以上學歷有15名。一舉改變了村民的知識結構,村民文化水平及參政意識隨年代發展不斷提升,為新農村的建設奠定了人才基礎,真正體現了科教興村的發展思路。

民風淳樸德義重,人傑地靈鍾秀村。仇家窯村歷史悠久,文化豐實,緊靠京昆高速,交通便捷,林茂糧豐,尤以其獨特的氣候環境、山場溝壑,益於種養業。現有規模養牛場、養豬場四個,被譽為“井陘縣生態種養基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