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的來歷和傳説

來源:魅力女性吧 1.69W
鼓山的來歷和傳説

鼓山之所以叫鼓山,源自於山上兩個神祕的石鼓。

據南北朝時的《永初古今山川記》載:鼓山“有二石,南北相對,其形如鼓,俗語‘南鼓北鼓,相距十五。’”這個傳説,流傳很廣,不僅見於史籍,還進入文人的賦作之中,晉代著名詩人左思在他的引起“洛陽紙貴”的《三都賦》之《魏都賦》中,寫鼓山“神鉦(石鼓)迢遞於高巒也。” 唐著名學者李善注曰:“傳石鼓鳴則兵交,北齊末,頻歲常鳴而齊亡。” 明代舉人李以寧在《題響堂寺隋開皇創建次韻》説:“屴崱難登尚有梯,巖近古寺擁菩提。人傳石鼓連空響,僧與山雲共榻棲。”清康熙年間任武安縣教諭的王組在《遊鼓山》寫道:“層崖崒岦路行難,巧鑿陰宮結構寬。豈厭鼓聲當用武,故穿石脈暫求安。”

那麼,這兩個神祕的石鼓在哪裏呢現在還能見到嗎

----現存石鼓有兩説:一説是北響堂北邊的石聖台與南響堂寺旁邊的鏊子頂,兩個山頭均為平台,形似石鼓。另一説是北響堂寺旁邊的石聖台與老石台,兩台均為平頂,形似鼓狀。持第一説者,認為兩鼓“相距十五”,為十五華里。持第二説者,認為“兩鼓相距十五”,為十五丈。

據今人考證,古代鼓山石鼓發出響聲,當真實可信,但響聲並非“天人感應”所致,而是石鼓的巖石有縫隙,在風力作用下,發出鳴聲,是一種自然現象,猶如吹奏樂器的原理。古人對自然現象沒有科學認識,往往用“天人感應”的原理來解釋自然現象,但鼓山卻因此得名。

鼓山古代又稱為景山、滏山,又因響堂寺而得名響堂山。是太行山東麓的一個支脈,北起武安市的粟山,南至區內臨水鎮,全長21公里,寬5公里,為南北向展布。《淮南子·地形訓》載:“釜出景。”即指此。鼓山主峯老石台,位於鼓山北部,海拔891米,是全區最高峯,因山上有一長方巨石,因而得名。其南有石聖台,海拔782米,此外,鼓山上還有天宮峯、風門、小鬼道、七道彎、一線天、六連峯、小棒槌峯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有南北響堂寺、常樂寺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