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的結構

來源:魅力女性吧 2.14W
木屐的結構

一是底板,通常以木料為之,作鞋底形,古時稱之為“木扁”。

二是繩帶,被稱之為“系”

三是屐齒,均裝在木扁下

木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後傳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木屐組成構造

在各種鞋履中,屐的構造比較特別,通常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底板,這就是屐的基礎,通常以木料為之,作鞋底形,古時稱之為“木扁”。上鑽有小孔數個,以穿繩系。二是繩帶,被稱之為“系”,南朝無名氏《提搦歌》:“黃桑柘屐蒲子履,中 央有系兩頭系。”就指屐上的繩帶而言。三是屐齒,均裝在木扁下,其開頭有扁平、四方及圓柱體等多種,高度在6-8釐米之間,前後高低大致相等。屐齒的裝法不盡相同:簡單者以鐵釘固定考究者則用木榫聯接,其具體作法又可分為兩種:一種用明榫,製作時先在木扁上鑿以穿透的孔眼,裝配時使屐齒上端的木榫穿過底板,再用竹釘或鐵釘從側面固定因從屐板表面能看到榫頭,故稱“露卯”。與此相對,還有一種聯接方法:開孔時不將底板鑿穿,做成暗榫。由於在表面看不到榫頭,故意稱陰卯。《晉書·五行志》中即記載有這方面情況:“舊為屐者,齒皆達木扁上,名曰“露卯”。太元中忽不徹,名曰‘陰卯’。”後來發生了袁悦之之亂,人們將暗榫之屐附會為亂世之徵(因“陰卯”與“陰謀”諧音),故廢棄之。魏晉之際,木屐有所變化。東魏《齊民要術》雲:““屧”,音燮,又音替,字亦作“屜”,是木鞋。王筠《説文句讀》:「眾經音義”雲「屧,鑿腹令空薦足者也。」然則以木為之而空其中也。」不同於現在的木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