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薰臘肉的典故

來源:魅力女性吧 1.48W
柴薰臘肉的典故

燻肉又名臘肉,傳説過去古人燧人氏發明的,把獸肉或魚用文火烘乾,加木渣、松葉於火上,使煙味帶香,熏製而成,不容易放壞。臘肉是一道有名特色傳統名菜,在湘菜、川菜等等得菜系中都有這種菜。薰臘肉是川渝地區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年貨,而湖南臘肉又以湖南安化臘肉和湘西臘肉最為出名

柴薰臘肉的典故

臘肉是中國民間喜愛的傳統美食,也是人們相互饋贈的佳品,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相傳在上古夏朝時,人們於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而十二月叫臘月。臘肉,就是在冬天將肉類以鹽漬經風乾或薰乾製成而得名。寒冬臘月,以“家”為社會組成細胞的中國人都會圍坐在爐前燈下,吃臘肉,放爆竹,辭舊迎新。臘肉以及各類醃臘製品的美味,慢慢就融入了“家”的元素,家的幸福。

早在周朝的《周禮》、《周易》中已有關於“肉脯”和“臘味”的記載。當時,朝廷有專管臣民納貢肉脯的機構和官吏。在民間,學生也用成束乾肉贈給老師作為學費或聘禮,這種乾肉稱為“束脩”(束脩:指10條臘肉)。自宋代以後臘肉已經成為宮庭貢品和老百姓春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所以民間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臘肉”一説。

據有關資料記載,在春秋戰國之前,湖南是一個屬江南百越民族分支——揚越人居住的地區。在長沙的戰國墓中,出土了牛、羊、豬、雞的遺骸,還出土有肉脯(即今日之臘肉),這説明臘肉是當時人們的一種主要副食品。至今煙燻臘肉已成為湖南飲食習俗中的一大特色,享負盛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