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民窯古碗鑑別

來源:魅力女性吧 1.59W
元代民窯古碗鑑別

元代民窯古碗,從碗的腹部開始到碗底,下面胎質很厚,圈足外撇,足端平切,足牆比較厚啊,內牆直立,當中有小乳突。

元代的遺風在胎質上也非常明顯,盤碗的中腰往下,胎體越來越厚。元代折腰非常硬,洪武時期比較舒緩。假如量化的話,元代的折腰角度差不多有九十度,到了洪武就有差不多一百三十度,角度大就顯得舒緩了。

窯變釉紅斑較為飄浮,顏色鮮豔,紅色與青色幾乎不相融合,看上去 較機械呆板,似人工貼畫而成。

3、碗類器物圈足較寬厚,內外皆不施釉,切削方式為內側向外斜 削,外側豎直削,足根平切后里高外低,挖足後足心留有一明顯乳突 

1、大白碗的卵白釉是以釉色的特徵命名的,這種釉色的主色調是呈白度不高而呈木光的乳白,其間微微閃青,有些像鴨蛋皮的顏色,釉汁的表面特徵是細潤而勻淨,沒有或很少有雜質呈現。基本上不開片,但不排除有很小的局部開片。

2、胎土是使用江西特有的麻倉土,經過二元配方,燒成的瓷胎質地很白,緻密。

3、元代民窯青花盤碗普遍採用重疊墊燒方式,盤碗的圈足無釉,盤碗內底有寬窄不一的澀圈,圈內釉被颳去,露出胎體,這種重疊墊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疊墊燒的瓷器發生粘連,既有利於提高燒成的成品率,也有利於節省窯爐空間,多裝燒瓷器,節省成本,擴大產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