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關的由來和傳説

來源:魅力女性吧 2.35W
八大關的由來和傳説

八大關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的高檔住宅區,當時並不叫八大關,而被稱作“特別規定建築地”。

早在德國租借青島時期,匯泉灣一帶即被規劃為別墅區,並一躍成為東亞避暑勝地和休閒中心,一批經典德式別墅建築出現在海灣西北岸。而此時,匯泉灣以東還處於城市邊緣地帶,被一片森林覆蓋着,與延伸的太平山融為一體。

1929年,青島作為當時全國五大直轄市之一,成為“已不能不認為重要之區”,吸引了大量外國資本和民族資本,人口激增對環境優美的別墅出現更多的需求。於是,青島市將別墅區繼續向東擴展,規劃榮成路、黃海路、匯泉路圍成的區域,作為青島特別規定建築地。當時,市政當局選擇此地建設青島特別規定建築地的原因,我們可從1932年青島市財政局檔案管窺一二:“榮城路以東特別建築地,前臨海濱,松林暢茂,風景清幽,尤為避暑及高尚住宅之勝地。”

1929年,由工務局和農林事務所聯合勘察繪製了“特別規定建築區域圖”,規劃設計了10條路,最早建成山海關路,後來相繼開闢了其他9條路,原本命名為臨沂一路、臨沂二路、臨沂三路、濤雒路、青口路、靖海路、石島路、成山路、裏島路,後改以關隘為名,與山海關路組成10條關路。因此,八大關開始規劃建設時就是10條路,而非一些青島旅遊書上所講的先建8條、後建2條的説法。

特別規定建築地開闢後,迅速成為眾所趨之的焦點。寓華的外國僑民、商人、傳教士與外交官,中國新興權貴與社會名流無不熱衷於在此求田問舍,儼然是身份的一種象徵。這一趨勢在3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至40年代末,別墅區基本成型,創造了城市開發建設中不可複製的完美範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