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來源:魅力女性吧 1.94W

上海一名小朋友在學完《孔融讓梨》課文之後答題,對“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小朋友寫下了“我不會讓梨”五個字。結果,老師給打了個紅叉:錯。小朋友的家長對此不解,在他看來這道題沒有固定答案,“憑什麼説真話就錯了呢?”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孔融讓梨我不讓”這件事直觀地看,這是對傳統經典的“解讀”問題以及對其“效能”的寄望問題。我們不難推斷,把《孔融讓梨》這個經典故事列為課文的目的,落腳點就是為了使學生——肯定是“小”的學生——明白那個“讓”字,因而懂得“讓”,生活中去踐行“讓”。現在你卻“不讓”,不是白學了嗎?在很多人的思維裏,所謂經典無非是一把標尺,量過去,合尺寸的就“對”,不合的就“錯”。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第2張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不過,經典本身未必有這樣的出發點。“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三字經》裏收入這兩個故事,是為了強調“首孝悌,次見聞”,後世如果當成標準答案,就跟科舉的遭遇差不多了。科舉到後來之所以備受詬病,在於對四書五經的詮釋,概以朱熹的見解為標準;再弄出“破題、承題、起講”等八個固定套路,一個好端端的選拔人才制度,便異化成了鉗制人的思維乃至思想的工具。那名小朋友實際怎麼想的、是不是逆反心理我們不知道,總之他可以“不讓”,套句時髦的話説,他有這個權利。你可以深入瞭解一下他何以“不讓”,倘若先武斷地判他錯了,便顯得相當粗暴。也可以説,這是對經典沒有產生預期功效的一種本能反應,究其根本,正是把經典的“尺度”功能絕對化了。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第3張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深層地看,“不讓”則“叉”,關聯我們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理念,似乎像工廠流水線一樣,但求製造出“標準化產品”,為此不可能容許兒童的“天馬行空”。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第4張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在現行的教育模式下,給“不讓梨”答案“打叉”的老師也不見得有什麼過錯,他或她只是“教條教案”的忠實執行者。“不讓”則“叉”,本質上是教育理念在實踐中的一次具體投射。有的網友為孩子“鳴不平”,有的網友認為,這樣答題不好,謙讓是一種美德,還是不能丟的。其實,對也罷、錯也罷,對於一個還有點“萌”的孩子來説,如何保住天性,引導其茁壯成長才是重中之重。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第5張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天真的言行往往能流露出質樸的天性。就拿這件事來説,孩子講的是真話,是言行是一致的表現,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按照老師的意思,孩子哪怕違心也要填寫讓梨,這豈不是在變相教孩子説謊。這種看似有理的教育,其實在換走孩子最寶貴的真誠。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第6張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深藏於事件表象下學校教育,才是值得我們思考、探討的焦點。早在幾千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要“因材施教”。可現實生活中,有幾位老師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多少性格迥異、天真可愛的孩子正在接受着批量生產式的教育?填鴨式教學,傻瓜式、暴力式的家庭作業,周而復始的補課……這一切又究竟抹殺了孩子多少天賦。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第7張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引爭議 家長應該因材施教

孩子是一張白紙,是讓孩子們繪製出自己獨特的藍圖,還是讓他們成長為標準的“圖紙”,這是值得學校和家長思考的問題。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簡單粗暴式的教育是不僅畫出美麗的圖案,甚至連標準的“圖紙”都不會培養出來。孩子是敏感的,他們能敏鋭的讀出成人臉上的任何一個細節嗎,所以,只有用心來教育孩子,他們才能真正成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