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來源:魅力女性吧 3W

近日,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體現出中國的教育制度老師的行為仍然被對錯所左右,呆板的教育方式需改革!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被打叉,體現出中國的教育制度老師的行為仍然被對錯所左右,語文捲上出現孔融讓梨的教育目的是好的,但在過於形式化的語言和呆板的教育方式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只會勢得其反。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第2張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閲讀題素材是“孔融讓梨”,題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叉。這件事在微博引起爭議,大部分人認為老師判錯,也有人認為語文不應和“德育”脱節。孩子“不讓梨”,也許是實話,但卻是對小孩不應鼓勵的行為。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第3張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這確實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典範故事,現代孩子給出了他們的答案,單從這道題來講,老師給“x”是不讓孩子説真話的另一種體現。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中國現如今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各界的人士也對現在的教育提出了很多看法。但至今沒有得到改善。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第4張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這個事件的本身,七歲的孩子覺得四歲的孔融不可能這麼做,這想必不是老師教的,從傳統教育理念來講,老師教育孩子都是要從小就要學會大公無私,不能做個自私自利的人。而現在,每個家庭裏基本上只有一個孩子,即使出現因為一個梨的問題而產生誰要大要小的問題,父母就要及時加以引導。語文捲上出現孔融讓梨的教育目的是好的,但這個流傳了幾千年的故事到了現在,竟連孩子都不信了,更體現了教育的悲哀!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第5張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其實,從老師的做法上來講,直接在答案上打叉本身也是個錯誤。老師在答案上判錯便顯得相當粗暴,更象徵着權威與否定,將學生的意識束縛在這樣一個不一定正確的理論之中只會限制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孩子、對社會的發展都有着不可小視的影響。判錯後應該説明原因,為什麼要讓梨,要讓孩子明白,自私自利是種極端的思想,如果在幼年時期不對這種思想加以糾正,那麼後果會是很危險的,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第6張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因此,老師的做法也欠妥,是封建思想殘留的表現。德育要靠教導和行為指引,考試中的“德育”更多隻能因強迫而帶來負面的效果。教育的目的是啟發思想,不是灌輸與反灌輸,這樣方能“可持續發展”。我們的教育理念,似乎像工廠流水線一樣,但求製造出“標準化產品”,為此不可能容許兒童的“天馬行空”。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第7張

孔融讓梨我不讓被打叉引爭議 呆板教育方式需改革

就目前的教育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解決的,但是我們既然已經察覺到了問題的所在,就應該着手去做,而不是視而不見。其實,孔融讓梨的這則故事宣講引導的是一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好的道德品質更多的時候是犧牲自我,自私是人的本性,就像小的時候,自己的玩具不願意給其他小朋友玩一樣,但長大後就覺得應該要分享,佔為已有是不快樂的。小時候不讓“梨”,長大了不讓“利”,就更可怕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