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小麥稈鏽菌的生活史

來源:魅力女性吧 3.26W
簡述小麥稈鏽菌的生活史

麥鏽病分為條鏽病、葉鏽病、杆鏽病。以農業生產上威脅最大的小麥條鏽病病菌為例,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麥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環。轉主寄主為小檗。

其週年侵染生活史可分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個環節。小麥條鏽病病菌為氣流傳播,夏季最熱月份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區越夏。

秋季越夏的菌源隨氣流傳播到冬麥區後,遇有適宜的温濕度條件即可侵染冬麥秋苗,秋苗的發病開始多在冬小麥播後1個月左右。秋苗發病遲早及多少,與菌源距離和播期早晚有關,距越夏菌源越近、播種越早則發病越重。

當平均氣温降至1~2℃時,病菌開始進入越冬階段。1月份平均氣温低於-6至-7℃地區則可以菌絲狀態在病葉裏越冬,成為當地及鄰近麥區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麥返青後,越冬病葉中的菌絲體復甦擴展,當旬均温上升至5℃時顯症產孢,如遇春雨或結露,病害擴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為該病主要為害時期。

在具有大面積感病品種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為流行的兩大重要條件。如遇較長時間無雨、無露的乾旱情況,病害擴展常常中斷。

因此常年發生春旱的華北發病輕,華東春雨較多,但氣温回升過快,温度過高不利該病擴展,發病也輕。只有早春低温持續時間較長,又有春雨的條件下發病重。品種抗病性差異明顯,但大面積種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種,由於病菌小種的改變,往往造成抗病性喪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