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古今異義

來源:魅力女性吧 1.59W
即古今異義

即今義

即jí ㄐㄧˊ

就是:知識~力量。

當時或當地:~日。~刻。~席。~景。在~。~興(xìng )。

就,便:黎明~起。

假如,倘若:~使。~便(biàn )。~或。~令。

靠近:不~不離。

到,開始從事:~位。

即古義

即 jí

〈動〉

(會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後訛為卩)面對食器(皀)會意。本義:走近去吃東西)

同本義 [come near to eat]

即,就食也。——《説文》

席末取糧即稻。——《儀禮•公食禮》

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易·鼎》。高亨注:「《説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義。」

基本義是接近、靠近、走向,與「離」對舉。 [approachbe near]

將即席。——《禮記•曲禮》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衞風·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範縝《神滅論》

夜半,童自轉,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柳宗元《童區寄傳》

又如:若即若離

登上走上 [ascend]

公即位。——《春秋·桓公元年》

山行即橋。——《史記•河渠書》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左傳•隱公元年》

又如:即阼(即位。皇帝登極叫即阼。因古時新天子登基,有升登東階而主祭的儀式,所以叫即阼。阼:東階)即真(正式就皇帝位。後世以官職由代理而改為實授,也稱即真)即禽(打獵,在野外獵取禽獸)即祚(皇席即位登基)

即在古代漢語中是多義詞,大部分義項被現代漢語吸收,但也有現在已消失的義項,比如即在古代作動詞單獨用時有假若的意思比如“即有不稱”,現在已沒有這樣的用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