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牆來歷典故

來源:魅力女性吧 1.22W
佛跳牆來歷典故

佛跳牆是福州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傳統名菜,譽滿中外,被各地烹飪界列為福建菜譜的“首席菜”,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如此美味佳餚,何以叫“佛跳牆”在福州民間有三種傳説。

其一是:據傳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錢莊一位官員設家宴請福建布政司周蓮,他的紹興籍夫人親自下廚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壽全”,內有雞、鴨、肉和幾種海產,一併放在盛紹興酒的酒罈內煨制而成。周蓮吃後讚不絕口,遂命衙廚鄭春發仿製,鄭春發登門求教,並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使菜越發葷香可口。以後鄭春發離開周蓮衙府,集資經營聚春園菜館,“福壽全”成了這家菜館的主打菜,只因福州話“福壽全”與“佛跳牆”的發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壽全”就被“佛跳牆”取而代之名揚四海了。

其二是:福建風俗,新媳婦出嫁後的第三天,要親自下廚露一手茶飯手藝,侍奉公婆,博取賞識。傳説一位富家女,嬌生慣養,不習廚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親便把家裏的山珍海味都拿出來做成各式菜餚,一一用荷葉包好,告訴她如何烹煮。誰知這位小姐竟把燒製方法忘光,情急之間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腦兒倒進一個紹酒罈子裏,蓋上荷葉,撂在灶頭。第二天濃香飄出,閤家連贊好菜,這就是“十八個菜一鍋煮”的“佛跳牆”的來頭了。

其三是:一羣乞丐每天提着陶缽瓦罐四處討飯,把討來的各種殘羹剩菜倒在一起燒煮,熱氣騰騰,香味四溢。和尚聞了,禁不住香味引誘,跳牆而出,大快朵頤。有詩為證:“醖啟葷香飄十里,佛聞棄禪跳牆來。”

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

清朝道光年間,福州官錢局的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席間有道叫做“福壽全”的菜,是用雞、鴨、羊肘、豬蹄、排骨、鴿蛋等以慢火煨製成的,周蓮吃後很滿意。回家後,周蓮即命廚師鄭春發依法仿製,在原菜基礎上,減少了肉類用量,又加入了多種海鮮,使成菜內容更加豐富。後來,鄭春發到福州東街上開了一家“三友齋”菜館,在一次文人聚會的筵席上送上此菜。文人們品嚐後紛紛叫好,有人即席賦詩日:“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這道菜就叫做“佛跳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