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由來

來源:魅力女性吧 2.76W
維吾爾族由來

維吾爾族是一個大雜燴民族,維吾爾族最早的先民就是來自中東的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以及元朝時來自中亞的士兵,後來又融入了中國本土的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另有傣族、白族、藏族)

維吾爾族的起源

維吾爾人的族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生息於貝加爾湖以南、巴爾喀什湖與額爾齊斯河之間廣闊地區的丁零。也即“狄歷”“敕勒”。公元4世紀時的《魏書·高車傳》中出現的“袁紇”,這是“Uyνur”(維吾爾)這個族稱的首次漢譯。此書稱高車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其中的袁紇氏即維吾爾。據此可知,維吾爾最初是屬於高車這個部落聯合體中的一個氏族。後來它逐漸發展和強大,融合了與它相近的其他部落,形成了獨立的民族。據《魏書》(卷103)記載,大量的鐵勒和高車人公元5世紀以後已經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和以南地區。

後來,不同歷史時期的漢文文獻對這個族名有不同的譯寫:公元605—616年(隋大業中)間,西突厥的處羅可汗對鐵勒諸部實行殘暴統治。公元605年處羅可汗襲掠鐵勒諸部,將各部首領好幾百人全部極刑。鐵勒中的韋紇團結僕固、同羅、拔野古等部落,反抗處羅可汗的殘暴統治,自立為俟斤,稱回紇。這裏的“韋紇”就是高車時期的袁紇氏。

其實維吾爾族的形成和發展同人類社會許多民族一樣,曾經經歷了複雜而漫長的歷程。維吾爾族的先民丁零、鐵勒、高車和回紇人(後稱回鶻人)曾先後融合了漠北草原的和中亞的屬於不同語系和人種的古代部族,在融合的過程中吸取了活動在新疆的古代東伊朗語諸部(即通常所説的塞人)、吐火羅人、粟特人和其他突厥部族的文化,最後形成現代維吾爾族。 國內外人類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維吾爾族在人種特點上,有以下三種類型:一、葉爾羌河流域的巴楚、和田,以及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地帶的維吾爾族中歐洲人種的帕米爾—費爾幹類型(也叫中亞兩河類型)表現明顯。二、在多朗人和柯坪、阿克蘇、伽師等地的維吾爾族中南西伯利亞人種佔優勢。在新疆東部的哈密、吐魯番和庫爾勒地區也可以見到南西伯利亞人種因素的混血。三、還有一部分為歐洲人種的中—長顱型地中漲人種集團中的印度—阿富汗人種類型。相關學者們對新疆洛浦縣桑普拉墓地距今約兩千年的一號叢葬墓兩具頭骨進行了頭骨復原面貌工作,塑成的復原像容貌具有顏面長、面部強烈突出、狹長而高聳的鼻子、深目等一般地中海人種常有的形態特徵。和現今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南緣的維吾爾族人的特徵相比較,對理解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和現代維吾爾族在人種方面的密切關係得到某種啟示。

維吾爾族是世界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維吾爾族從小到大,吸收和融合了眾多其它民族的成員。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是今天漢文對“UYGHUR”一詞的音譯。在我國曆史上,歷代漢文獻對維吾爾族的稱謂在書寫上,不同時期有所不同。公元4世紀《魏書、高車傳》中出現的“袁紇”一詞,是至今所看到的對“維吾爾”的首次漢譯寫法,同時期還有寫作“烏護”或主“烏紇”的。到6一7世紀的隋、唐之際,漢文獻多把“維吾爾”寫作“韋紇”。對此,《新唐書·回紇傳》説:“袁紇者,亦曰烏護、曰烏紇至隋曰韋紇”。唐朝中、後期,又寫作“回紇”,788年(唐朝德宗貞元四年)時,回紇統治者取漢文“捷鷙猶鶻然”之意提出把“回紇”二字改寫為“回鶻”,經唐王朝同意後正式啟用,從此一直到13世紀70年代(元朝初年),漢文史籍又寫作“回鶻”。元、明時期,漢文史籍一般寫作“畏兀兒”,有時也寫作“畏吾兒”。

17世紀中期清朝統治全國後,因為內地人把伊斯蘭教當時稱為“回教”,而維吾爾族這時已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因此漢文史籍中多把維吾爾族稱為“回”、“回子”或“回民”。同時,又因為維吾爾族在清朝統治新疆前已經在天山南北生活,因此個別漢文獻中也把維吾爾族寫作“土回”。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新疆省政府根據各族人士的意見,多次討論,決定廢除以前對維吾爾族的各種漢文寫法,統一改用“維吾爾”這一名稱。  

關於“維吾爾”一名最初的由來和含義,中外史籍記載並不完全一致,但今天大多數專家學者、包括著名的維吾爾族和其他突厥語民族專家學者,都認為“維吾爾”一詞的含義應該是“聯合”、“同盟”、“團結”,這比較符合維吾爾族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維吾爾”原是北方眾多氏族部落中並不太大的一個。後來這個氏族部落逐漸壯大,加入了許多新的成員,並與其它氏族部落結盟,組成新的聯合體,“維吾爾”名稱使用的範圍也隨之擴大。隨着歷史的發展,眾多氏族部落之間不斷融合發展,這個聯合體也不斷擴大,並逐漸成為:一個在較大地域內有基本共同語言文化、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的民族,“維吾爾”這一原來一個不大氏族部落的名稱也最終成為一個較大民族的名稱。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回紇人和土著居民。

1、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回紇源於丁零,丁零人活動在蒙古草原和南西伯利亞地區,以狩獵和畜牧為生。

2、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維吾爾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丁靈”、“丁令”)。也有人認為,維吾爾族的先世與匈奴有血緣關係。

公元前3世紀,“丁零”生活在山地森林和蒙古草原的北部邊緣,以狩獵和畜牧為生,相繼受草原上的匈奴、鮮卑和柔然汗國的奴役。 4世紀以後,“丁零”又被稱為“鐵勒”、“鐵歷”、“赤勒”或“敕勒”,分佈於西起伏爾加河,東至興安嶺的東西萬餘里的歐亞北方大草原上。由於他們使用的車輪高大,又被稱為“高車”。活動於貝加爾湖一帶的被稱為東部鐵勒,其中的“袁紇”部,在5世紀時成為“高車”諸部之首,也就是7世紀時“鐵勒”諸部中的“韋紇”。

5世紀中葉,在準噶爾盆地東部出現了一個以阿史那氏為核心的鐵勒部落,被稱為“突厥”。552年,阿史那氏建立了包括整個蒙古草原和準噶爾盆地的突厥汗國,使其他一些鐵勒部落成為它的屬部。突厥貴族殘酷的統治激起了各鐵勒部落的反抗。為了與突厥貴族相抗衡,“韋紇”、“僕固”、“同羅”、“拔野古”等東部鐵勒中較大的九個部落結成地域性的“回紇”部落聯盟,被稱為“九姓鐵勒”,簡稱“九姓”。

統一九姓鐵勒各部的第一代可汗是骨力裴羅。744年(天寶三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迴紇汗國。回紇汗國的疆域包括貝加爾湖以南,陰山以北,興安嶺以西和阿爾泰山以東的蒙古草原地區。諸部落原有的名稱從此基本消失,統稱“回紇”。就在這一年,骨力裴羅被唐朝冊封為懷仁可汗,回紇汗國成為唐朝的屬國。此後,歷代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冊封。回紇與唐朝一直保持友好和從屬關係,並兩次出兵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788年(唐貞元四年),回紇可汗頓莫賀上書唐朝,取“迴旋輕捷如鶻”之意,改回紇為“回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