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來源:魅力女性吧 7.04K
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儒家修養的核心內容主要包含兩方面,一個是“仁”,一個是義。

(一)仁:殺身成仁

儒家的修身主要是圍繞仁來展開的,認為“仁”應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是做人、做事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仁”在《論語》中出現了109次,但是是什麼仁孔子沒有明確指回答,而是針對不同的詢問對象給予不同的回答。

仁究竟是什麼孔子回答弟子樊遲道:“愛人。”《説文》解釋:“仁,親也,從人從二”。親,愛也,所謂“仁”就是發自內心地去愛別人。仁有一個不可動搖的核心,那就是愛。

第一層,愛親人。儒家的仁愛發端於我們身邊最普通的血緣親情,孝、悌兩種情感是出自血緣親情的自然紐帶。“孝”是對子女對長輩的敬愛之情,“悌”是平輩之間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孝是縱的要求,悌是橫的規範,一縱一橫,用愛為人間的道德秩序編織了一個經緯網。

第二層,愛大眾。從對親人的愛開始推演擴充為對大眾的愛。為了實現對大眾的愛,孔子提出了兩條原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是從消極方面説人不應該做什麼,它講的是一個待人的基本態度,是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對人退一步的要求。你不幫助別人,但至少不要害別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立”就是站立起來。中國人有一個位子的“位”,就是一個人立起來就有你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己欲立而立人”,自己立起來了,得到社會的承認和社會的價值,我也要幫助別人立起來。“己欲達而達人”, “達”是“通達”,自己要通達,也使別人通達。這是從積極的方面説,人應該做什麼。

第三層,愛國家。中國是一個倫理型社會,在中國人的觀念當中,國與家始終密切的聯繫在一起,家是國的縮影,國是家的延續。“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下》)天下的根本在於國,國的根本在於家,家的根本在於自身。將個人和家庭、國家、天下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將仁愛從家庭延伸至他人、國家,把個人追求與社會目標統一起來,把家族血緣和鄉土地緣的情理上升到國家政治倫理,培育了炎黃子孫牢固的愛國情結,形成了“精忠報國”的社會傳統。

孔子把仁視為做人的根本,不能須臾離開,《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哪怕是一頓飯的時間不離開仁,在倉促之中不離開仁,在顛沛流離中也不離開仁。甚至把仁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衞靈公》)志士仁人,不能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只能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

(二)義:捨生取義

“義者,宜也”,本義就是指做事要符合應該遵循的道理和原則。儒家所説的“義”指的是一種道義,是君子判斷得失的價值標準。在利益面前是否按義去做,這是區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儒家認為在是非顛倒的現實面前,堅守義就是堅守自已的人生的原則和理想。

(1)必須抵得住富貴生活的誘惑,做到安貧樂道。

(2)正確處理好救世與修身的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