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的由來是什麼

來源:魅力女性吧 3.24W

節氣是我們國家傳統文化之一,而不同的節氣代表的寓意不同,白露節氣的由來是什麼?白露節氣有何講究。

白露節氣的由來是什麼

白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當太陽到達黃經一百六十五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

露水是由於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晝夜温差可達十多度。

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説,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着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説,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温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雲:“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

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節氣的由來是什麼

白露節氣有何講究

1、白露日宜祭蜀王

白露節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説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裏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週。

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台戲,它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盼和嚮往。

2、白露日宜採集“十樣白”

浙江温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説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説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3、白露時節宜天炙

白露這天,上海的人們會將取來的露水和墨水抹在小孩的額間、背心,説是能祛除百病,當地人稱為“天灸”。家裏有孕婦的,會在這天清晨割~些苦草並儲藏起來,給孕婦煎湯,以保證其順利生產。

4、白露時節宜“秋興”鬥蟋蟀

在白露農閒的時候,農村的人們就會玩鬥蟋蟀的遊戲,稱為“秋興”。從宋代開始民間就流行白露鬥蟋蟀,當時主要盛行於王孫貴族之間。

明清時期,此風更盛。清顧祿的《清嘉錄》對此就有詳細記載:“白露前後,馴養蟋蟀,以為賭鬥之樂,謂之‘秋興’,俗名‘鬥賺績’,白露時節人們¨提籠相望,結隊成羣,呼其蟲為將軍。

"鬥前挑選蟋蟀很有講究,“以頭大足長為貴,青、黃、紅、黑、白正良為優。”蟋蟀選好後,“大小相若,銖兩適均,然後開柵門。”鬥時,在台上“兩造認色,或紅或綠,日‘標頭’。

“台下觀者,即以台上之勝負為輸贏,謂之‘貼標門’。分籌碼,謂之‘花’。‘花’,假名也,以制錢一百二十文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憑兩家議定;勝者的彩,不勝者輸金,無詞費也。

直到現在,鬥蟋蟀仍是平民百姓的一大娛樂活動,北京尤其盛行。進入白露,人們就會拿上自己精心養育的蟋蟀,來到開闊場地參鬥,觀眾也是興致高昂,聚精會神觀戰,場面十分熱鬧。

5、白露日忌颳風下雨

在民間,白露日忌颳風下雨。人們認為白露日見風雨將會對農業收成造成不利影響,諺語説道:“白露日落雨,到一處壞一處”,白露前是雨,白露後是鬼。

還有諺語説:“處暑雨甜,白露雨苦。"農民認為白露的雨水是苦的,雨水會使蔬菜變苦;收割的稻子沾上白露的雨水之後也會生蟲被蛀空。

此外,白露時節颳風會造成危害,有“白露日東北風,十個鈴子(棉桃)九個膿;白露日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的説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