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還叫什麼

來源:魅力女性吧 6.61K
餛飩還叫什麼

餛飩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源於中國北方。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千百年來水餃並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餛飩的特色1、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餛飩皮為邊長約6釐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釐米,底邊長約7釐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釐米的圓形。2、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3、餛飩重湯料,而水餃重蘸料。各地的稱呼北京、上海:中國北方等地通常稱為餛飩。廣東:因口音不同而沿“餛飩”之音稱為雲吞。英稱“wonton”即原自廣東話。福建:俗稱扁食,也有少數人稱扁肉,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湖北:俗稱餛飩,有人也稱為水餃。江西:俗稱清湯。日本:傳自中國北方,沿其音稱“ワンタン”(wantan)寫作“雲呑”或“餛飩”。台灣:閩南語稱扁食。1949年前後,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台灣,因此在台灣餛飩、雲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説法都很常見。常見的餡料豬肉、蝦肉、蔬菜、葱、姜構成最基本的餡料之選。菜肉大餛飩與鮮肉小餛飩曾是上海小吃店的基本選項。起源於無錫東亭的無錫三鮮餛飩以鮮豬肉、開洋、榨菜為餡料。常州三鮮餛飩則以鮮豬肉、蝦仁與青魚肉為餡。豬肉、水產、乾貨和醬菜的搭配組合也啟發了日後的餡料創新。1990年代以來,連鎖經營的數家風味大餛飩店在上海出現,兼營堂吃與外賣。菜單中,各色醬菜、葷素時鮮、南北乾貨紛紛匯入餡料,餛飩餡料的品種也得到大幅豐富與提升,諸如蓮藕叉燒鮮肉、臘肉山藥鮮肉、鹹肉鮮肉、三菇鮮肉、荷蘭豆鮮肉、 蛋黃香酥鴨、 哈密瓜鮮肉、銀魚蛋黃、蝽子鮮肉、平菇蝦仁、松仁粟米鮮肉等等新鮮組合出現。牛肉、螺肉、雞肉、各色魚肉等水產、時鮮蔬菜水果、各色豆製品等等都可為鮮貨之選。乾貨中,開洋、乾貝、香菇、香腸、鹹魚、鹹肉、梅菜亦可入餡。醬菜中,尤以榨菜、大頭菜和蘿蔔乾受青睞。常見的湯料江南地區,餛飩與湯的關聯彷彿魚水。雞湯、肉骨頭湯是湯底的上選。但是普通店鋪內都僅僅在滾水中加入調味料和紫菜等。常見的湯料另有蛋皮絲、榨菜絲、乾絲、蝦皮、鵪鶉蛋、葱花。餡料的作法因餛飩皮較薄,不適合包裹大顆粒的食材,因此食材多需剁碎惟為美觀考量,蝦通常僅經剝殼處理,並未剁碎。除剁碎外,另一手工作法為“砸”常為扁食所用。但最常見的方式,是使用機械絞碎。常見的外型圓形圓筒形半圓形(類似水餃)長方形(對邊對摺)三角形(對角對摺)常見的種類鮮肉餛飩:將豬肉和葱剁碎並攪拌後,以餛飩皮包裹後煮食,是最基本的作法。鮮蝦餛飩:廣東盛產海鮮,常以蝦肉及豬肉為料。蝦肉餛飩:以剁碎蝦肉及豬肉製成。菜肉餛飩:以豬肉搭配切絲的青江菜,通常體積較大,亦稱“菜肉大餛飩”。紅油抄手:通常將鮮肉餛飩搭配以辣油為主的醬料食用,是四川特有的料理。餛飩麪:以餛飩、麪條和湯烹煮而成。(參見:雲吞麪)炸餛飩:以油炸的方式烹調。點心類:將小塊的年糕、蜂蜜蛋糕、起司或水果,以餛飩皮包裹後油炸。跨文化呼應意大利麪食中的Tortellini/Tortelloni與中國南方的餛飩在形態和包裹方式上極其相似,麪皮配方不同外,差異主要在餡料。意大利“餛飩”餡料亦豐富多采,常見的有各色奶酪、番茄、火腿、鹹肉、菠菜等等的搭配組合。意大利麪食中的Ravioli在包裹方式上則更近於對摺不打褶的水餃或是温州餛飩,餡料組合與Tortellini/Tortelloni差別不大。(參見:it:Ravioli it:Tortellini) 還有俄羅斯聯邦西伯利亞各民族普遍食用的pelmyen,和中國和中亞的餛飩類食品關係很大。尤其是 pelmyen裏的黑胡椒,一定要從中國西部進口。俄羅斯,烏克蘭等民族的餃子,稱為vareniki或pirozhki不等,則與中國餃子十分相象。在韓國和突厥或伊朗語諸國,類似中國”鍋貼”或炸餃子,或”小籠包”,”灌湯包”一類的食品,則被稱為manty、manti、mantu、mandu等,與漢語”饅頭”無疑是同源的名詞。——老妖整理回答者:五嶽獨尊zzzz - 副總裁 十一級 2-5 10:30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原來如此。我是南方人,我家鄉的人都不太會做水餃,把水餃當餛飩那樣煮。聽説水餃有蒸、煎等多種做法吧。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好50% (0) 不好50% (0)其他回答共 4 條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説頗多。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説’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説:“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麪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説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説:“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説。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裏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一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後,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被送到京裏,經過殿試,手藝高的廚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着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咋做最後一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麪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裏煮熟,當做最後一樣飯給皇端去。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着睡衣跑進廚房説:“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歎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着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參考資料:_

熱門標籤